四家造假机构将面临怎样的处罚?
“多晒晒阳光对身体好,不知今年碳排放核查还有多少老机构去接单?”今天一早,碳排放报告数据弄虚作假的新闻在碳圈刷爆。行业资深人士、《
碳中和时代》作者汪军在朋友圈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在此次被点名的四家机构中,中碳能投科技(
北京)有限公司、
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算是业内耳熟能详的老牌企业。
“这等于宣告企业自断前程,相关业务彻底凉凉。”在惋惜之余,一位业内人士评价,近年来,一些企业追求短期利益不惜铤而走险,已成为行业公开的秘密,只是这次通报把盖头揭开了。“应证了一句老话,出来混迟早都要还的。”
也不知是先知先觉,在今年1月,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官宣,从2022年起停止碳排放核查业务的开展。
“一些机构在和企业签订服务合同以
碳减排量参与分成。改几页纸的功夫,相差几百上千万,这事儿谁能扛得住。”不少受访者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制度存漏洞,违法成本低,诱惑太巨大是最根本症结。
2021年2月起施行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第三十九条明确, 重点排放单位虚报、瞒报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对虚报、瞒报部分,等量核减其下一年度碳排放配额。
“目前,对控排企业数据造假的违法行为处罚非常有限。而针对碳排放核查机构的约束还比较欠缺。”业内一位不愿具名的
专家向记者坦言,国际上通行的办法是由第四方机构对第三方核查机构核查的真实性做专门监管,如果发现违约,予以吊销营业执照。但目前在国内,第三方机构的监管体系不够完善,大大小小的核查机构都充斥着市场,目前对一些核查机构的咨询认证系统也没有形成可以约束的体系和监管作用。“相关企业换个‘马甲’另支一摊,又可以继续做起碳咨询业务了。”
在违法暴利下,却是守法无利的窘境。据了解,
碳核查业务相关费用一降再降。“单做
碳核查是挣不到钱的。核查的工作每年高度集中,一家企业最多两万块钱的核查费,有些省份招投标的
价格甚至在万元以下,碳专业公司哪能养得起那么多专业核查员。”一位相关企业负责人透露,核查走过场、低价竞标、层层转包已成为行业顽疾,导致行业急功近利、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时有发生。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