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期分级分类设计全国碳市场扩围工作方案
在工作节奏方面,有序构建从“适应过渡”到“激励约束”的渐进模式。《方案》按照“边实施、边完善”的工作思路,对新纳入行业设计了“启动实施”与“深化完善”两个建设阶段。启动实施阶段为2024年—2026年,是过渡和适应期,以夯实碳排放管理基础、推动企业熟悉市场规则为主要目标,旨在培育经营主体,完善市场监管,提升各类主体参与能力和管理水平。2027年后为深化完善阶段,市场主体经过3年时间的规则适应和能力建设,企业碳排放数据质量和
碳资产管理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届时将全面开启对标行业先进水平的配额分配方法,以更大力度推动碳减排。
在数据质量管理方面,以降低数据风险、适应行业现有计量条件为导向,简化核算方法,强化数据分级分类管理。相比于电力行业,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生产工艺复杂,工序产品多样,碳排放相关参数数量多,统计核算难度更大。因此,《方案》提出关键参数分级分类的管理要求,对煤质等关键参数采用“高质量实测、缺省值兜底”差异化方式。高质量实测需通过CMA认定或CNAS认可,不具备实测条件的企业采用规定的缺省值替代,鼓励企业探索在线监测。核查则重点关注纳入配额管理的企业,聚焦碳排放量和配额分配量涉及的关键参数。通过数据分级分类管理,既可有效降低数据质量风险,也将树立标尺引导企业持续提升碳排放管理水平。
在配额分配方面,坚持目标导向和一体设计,逐步从“小幅激励”转向“标杆引领”。配额分配方案在碳强度控制总体框架下,将激励先进产能,鼓励企业采取原燃料替代和节能等降碳措施,将短期
履约压力转化为长期技术革新动力,形成“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激励机制。为确保行业公平,对三个行业采用统一的配额分配技术方法。强化配额分配与核算核查紧密衔接、一体谋划,确保核算范围、关键参数和质控要求协调一致。《方案》提出,在第一阶段按照行业总体平衡、企业小幅盈缺的原则降低企业适应成本。其中,2024年度采取等量分配方式,企业配额为“零缺口”,重在提升能力和适应规则;2025年度和2026年度将企业配额盈缺率控制在较小范围内,既体现“激励先进、约束落后”的政策导向,又避免企业配额“贫富差距”过大,给行业带来较大冲击。第二阶段将对标行业先进水平开展配额分配,建立基于行业基准线的配额分配方法,推动单位产品产量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
作者系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