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市场发展成效逐步彰显
全国碳市场压实了企业
碳减排主体责任,树立了企业“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低碳意识。《报告》指出,目前,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均建立了碳排放管理内控制度,其中超过80%配备了专职人员负责
碳资产管理,并将
碳资产管理纳入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绝大多数重点排放单位对自身减排潜力和成本进行了评估,主动采取低碳技术改造、生产流程优化等减排措施,并进行内部
碳减排考核,重点排放单位基本开展了元素碳含量实测。
相较于强制性限产限排,碳排放权交易机制通过市场手段配置碳排放资源,企业减排方式更加灵活,更有利于促进行业减排。在保障电力行业快速发展、能源安全的前提下,2023年全国火电碳排放强度相比2018年下降2.38%,电力碳排放强度相比2018年下降8.78%,通过碳市场推动温室气体减排,促进能源结构调整,激励先进、约束落后的导向作用更加明显。
与此同时,碳定价的基础性作用初步发挥。据了解,2024年4月24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收盘价首次突破每吨百元。碳排放权的
绿色金融属性逐步获得市场认可,全国碳市场交易价格为开展气候投融资、碳资产管理、配额质押等锚定了基准价格,撬动了更多
绿色低碳投资,促进火电行业能效提升、能源结构调整,显现出对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
立足我国国情,一手抓长效监管机制建设,一手抓严厉打击弄虚作假行为,建成了一套系统完备、科学有效、对接国际的碳排放数据统计核算和管理制度,对全国40%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了设施和企业层级的月度数据报送和更新,碳排放统计核算的规范性、准确性和时效性大幅提升,化石燃料等关键参数实测数据为科学制定发布中国年度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区域电网基准线排放因子,建立完善
碳足迹管理体系等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
近年来,我国通过强化制度管理、明确责任义务、优化技术规范、加强监督检查等,培育了一大批专业人才和相关机构,为推动实现“双碳”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据《报告》统计,2023年,我国有50余家咨询机构、450余家检验检测机构、近100家核查机构为重点排放单位和政府主管部门提供第三方技术服务。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核查机构服务进行评价,在关于工作及时性和工作质量的1.66万条评价结果中,合格比例达到99.7%。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