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市场制度设计符合中国国情
作为一个重大的全球性挑战,气候变化事关人类未来和各国发展,而
碳交易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制度安排。据不完全统计,至少已有130多个国家制定了与
碳中和相关的应对气候变化长期目标,60多个碳定价机制正在运行。
而中国碳市场建设虽然启动不足两年,但也备受关注。“碳市场会不会走得太慢了”“碳减排会不会影响经济”……对于市场上的这些疑问,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教授、所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张希良详解了我国碳市场为何选择了这样的制度设计。
“全国碳市场制度设计符合中国国情。”张希良强调,一个国家的碳市场要真正建成、落地,首先应该符合我们国家的国情。“我们国情和欧美是非常不一样的,我们有50%煤用在了供热发电行业,而80%能源相关的
碳排放来源于发电和工业部门,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建立全国碳市场的时候选择把发电和工业作为重点。”他解释。
此外,张希良还谈到,中国碳市场在起步时并不是基于总量的碳市场(mass-based)而是基于强度的(rate-based),这样能尽量降低企业的成本,并将其对经济的影响降到最低。“从碳排放控制上来说,中国也是以强度控制为主,总量控制为辅的。这与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大政策也是相协调的。”他分析。
当然,张希良也表示,制度设计并非一成不变的。我国碳市场目前是一个Rate-based碳市场,未来也要逐渐向Mass-based碳市场转变;碳市场配额分配目前以基准法为主,但是随着我们电力市场化向前推进,也可能国内有一定比例可以进行
拍卖。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ai fan g.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