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市场扩容在即,钢铁企业需提前布局
首个履约周期内,被纳入全国碳市场的2162家发电企业中有超过半数参与市场交易,碳配额累计成交量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日成交均价在40-59元/吨范围内波动,基本保持平稳;按履约量计,履约完成率为99.5%。截至2022年3月25日,全国碳市场碳配额累计成交量1.89亿吨,累计成交额82.04亿元。整体来看,全国碳市场运行健康有序,碳配额交易
价格稳中有升,促进企业温室气体减排和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作用初步显现。
全国碳市场日成交均价和日成交量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
全国碳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为应对交易产品单一、活跃度不足、交易周期性明显、金融化程度低等挑战,生态环境部正通过逐步完善碳市场制度体系、稳步推进全国碳市场扩容、推动重启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项目等方式,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市场流动性。当前,全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期已经启动,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为期不远,钢铁企业应高度重视,充分抓住碳市场机遇,主动作为,将碳市场相关工作纳入企业发展规划,并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开展能效提升。能效提升是“十四五”时期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工作基础。一方面,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到2025年所有钢铁企业必须有序有效限期分批实施改造升级和淘汰,提升能效水平至少达到国家基准水平以上,全国至少30%以上要达到国家标杆水平以上,做好能效评估和提升是必然要求。另一方面,钢铁行业被纳入全国碳市场大概率会采用行业基准线法核定配额,企业能效越高,单位产品碳排放强度越低,配额盈余越多;反之,能效偏低的企业获得的配额不足,需购买配额进行履约,增加企业履约成本。
二是开展碳资产评估管理。企业应从战略层面开展
碳资产管理工作,有序开展碳资产评估、管理与运营,做到“四个全面”(全面摸清碳资产底数、全面评估碳资产现状、全面挖潜碳资产潜力、全面跟踪碳市场运行
走势)、“四个提前”(提前平衡碳配额、提前储备碳财富、提前布局
碳金融、提前规划碳资产),持续调优碳资产结构,最终实现碳资产的保值、增值,让“碳”从压力转变为活力。同时,持续开展碳市场能力建设,培养
碳资产管理相关人才,熟悉碳市场政策、交易规则;做好碳排放数据的监测、报告与核查管理,并结合企业特点逐步建立碳资产管理体系。
三是积极参与碳标准制定。标准是规范行业碳排放核算方法、数据管理、技术推广等低碳发展工作的重要依据,其水平的高低将一定程度影响行业低碳发展质量。钢铁企业应积极参与绿色低碳发展标准体系的建立,研制核算核查、监测评估、技术装备、管理服务等相关标准,在标准制修订过程中建言献策,提升标准的适用性和可用性,引领行业企业低碳发展工作落实落细,也为企业自身在全国碳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