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放数据中的寻租空间
在关键数据上造假,以获得配额盈余,从而谋取不当利益
碳排放权交易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进
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也是推动实现碳达峰、
碳中和的重要政策工具。我国碳市场第一个
履约周期为2021年全年,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伴随着履约周期的启动,原本只是印在白纸上的排放数据变成了能够成为交易配额的“真金白银”。暴利诱惑下,数字有了寻租空间。
在碳排放交易体系中,MRV机制是指监测(Monitoring) 、报告(Reporting)、核查(Verification) 。真实准确的碳排放数据依靠MRV机制的保障。从此次公布的案例可以看出,在核查工作之前,监测与报告阵地就已“失守”。
“碳排放报告是重点排放单位根据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及相关技术规范编制的载明重点排放单位温室气体排放量、排放设施、排放源、核算边界、核算方法、生产活动数据、排放因子等信息,并附有原始记录和台账等内容的报告。”一位提供相关技术支撑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碳排放报告中的排放量和生产活动数据用于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计算碳排放配额以及重点排放单位清缴碳排放配额。
问题出在核算排放量所需的“单位热值含碳量”上。
我国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测算方法中有几项关键数据,包括燃煤量、热值、单位热值含碳量等。相关机构如何在单位热值含碳量上动手脚?
单位热值含碳量可以理解为“发单位热量的煤所含元素碳的量”。为倒逼更多企业选择优质煤,减少碳排放,2019年12月底,生态环境部要求采用实测值,以更真实地反映排放量;没有实测值的企业,按官方公布的缺省值(即一个固定“高限值”)计算。
为了得到理想数据,减少排放量核算量,获得配额盈余,从而获利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篡改检测报告,无中生有制造检测所需的煤样”的造假行为便发生了。
如通报中辽宁东煤从2020年以来,为多家集中送检煤样的控排企业分月出具日期虚假的元素碳含量检测报告等。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 a i fang .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