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市场日均成交量远超欧盟同类市场
上海证券报:全国碳市场运行至今,市场表现如何?
赖晓明:今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在“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全国碳市场的建设和运行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碳排放权交易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
绿色低碳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是实现国家“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上海环交所目前作为全国碳交易系统和碳市场的运维管理机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建立碳交易机制有助于倒逼产业和能源结构向低碳化转型,引导企业将技术和资金导向低碳发展领域,鼓励高新低碳技术转型升级,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一方面,纳管企业发展受到碳约束,为实现
履约目标,碳约束倒逼行业结构优化,挖掘减排空间,激发技术减排潜力,促进纳管企业低碳发展;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开发减排项目、技术,通过碳市场交易获取额外收益,促进企业生产技术向“低碳化”转型升级。
总体上来讲,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目前还属于起步阶段。整体运行平稳有序,配额
价格波动合理,单日成交量屡创新高。
根据生态环境部通知,纳入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的重点排放单位应当在12月31日前,向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清缴2019年至2020年度的碳排放配额。目前,各地区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及重点排放单位正积极有序地推进配额清缴工作。
随着履约截止日期的临近,全国碳市场重点排放单位交易意愿上涨,交易活跃度大幅上升。2021年12月15日上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配额(CEA)在第102个交易日成交量突破1亿吨大关。截至12月27日,CEA累计成交量1.54亿吨,累计成交额64.42亿元。当天CEA收盘价为48.13元/吨。
从交易规模来看,相较于全球现货交易市场,目前我们是最高的。自开市交易以来,全国碳市场日均成交量超过125万吨,是欧盟现货二级市场20倍以上,是韩国现货二级市场的50倍以上。
不过,和国际市场尤其是欧盟市场相比,我们的市场结构还是比较单一,还存在一些结构性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目前来看,全国碳市场的参与主体单位、参与行业以及参与目的都比较单一,表现为:参与单位目前只有控排企业,参与行业只有电力企业,参与主体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履约,即履行企业碳排放管理责任,实行以履约为目的的交易。
所以,今年11月,也就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履约通知正式公布后,全国碳市场交易量与市场规模迅速放大。而在此之前的8月、9月间,市场成交相对来说比较低迷。这也侧面说明全国碳市场交易目的比较单纯,市场交易活跃度随履约周期要求会有比较大的起伏。履约前很热闹,12月全国碳市场月成交总量过亿吨,超过之前的交易量总和。履约完后,我们预测2022年1月份交易量或将大幅下降。
总体来看,目前全国碳市场属于由履约需求来支撑的市场。下一步市场建设发展的路径比较清楚,因为我们并不是在完全空白的基础上起步,而是在过去多年地方碳市场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也有经验可以借鉴。
接下来,全国碳市场还是有很多难题要去克服,还有很多具体的创新工作要去做。比如说,我们将扩大交易主体、引入投资机构;要尽快把其他控排行业纳入进来;要推出衍生品,发展一个多层次、多产品的市场。我们要进一步完善配额分配机制,建立一级市场。目前碳排放配额分配采取免费分配的方式,可以研究一定比例的有偿分配配额的
拍卖方式。同时,我们还可以考虑建立与市场相应的调节机制,如参照欧美市场的做法建立市场调节机制等。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将在各主管部门的统一安排下,在各方面的配合支持下积极推进各项工作落地,继续从保证市场运行健康合规、维护市场平稳、努力提高市场流动性和交易规模等多个方面,推动全国碳市场更健康、蓬勃地发展,助力上海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碳交易中心、碳定价中心和碳金融中心。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