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市场下一步:重视碳资产,加强监管核查
本报记者:我国全社会碳减排的边际成本大约是300元/吨。您认为未来的
碳价会是什么
走势,为什么?
吴宏杰:全国碳市场现在价格在45元上下,目前还看不出规律性,因为碳市场刚刚开始,只纳入了电力企业,市场参与机构还没有放开。未来随着八大行业的逐步纳入,以及中国碳达峰任务的全面分解,配额紧俏度会逐步增加,因此价格会逐步上升。随着绿色能源发展,碳排放到达顶峰然后下降,中国在2040年左右可再生能源占比超过化石能源,碳价也会有类似的曲线。
目前,中国碳市场内只有电力行业,有些企业对此不重视,觉得配额是虚拟数字,甚至是一种压力。如果企业能把配额当成资产,让它流动起来,就能变成效益,碳市场就能更活跃,价格也更能正确反映市场价格。
我撰写《
碳资产管理》一书是因为,当时发现企业没有一个专门的部门来负责
碳资产管理,有的是放在总裁办公室,有的是放在财务部门,有的是放在办公室等。当然那时候碳交易市场也没发展起来,变现的渠道较少。但现在不一样了,国家已经明确它是一种金融资产。以后有了
碳期货后,碳市场的容量可能十几倍地扩大,碳交易市场会更完善,碳资产也更容易变现。
本报记者:如何进一步完善中国碳交易市场?例如,如何加强监管和核查,保证MRV(可核实和可报告)制度的严肃性和准确度?
吴宏杰:首先是保障碳排放碳减排数据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加强全社会能源体系、交通体系、建筑体系、农业和林业各种数据的真实性和可报告、可核查、可监测。这就要求数据采集要有科学的流程方法,国家要有严格的监督检查机制及惩罚机制。
例如,林业就非常复杂,不同的树种、树龄,监测起来非常麻烦。林业
碳汇增量,一棵树一年长多少本身就有模糊性,底下粗上面细,本身就不是均匀的,如果监测方法不科学,想测它的
碳汇增量就不现实。碳减排量和碳增量要有一个基准线,哪年跟哪年比,这些数据有时候很难拿到。但如果和大数据、卫星遥感监测结合起来,得到的数据就会更真实一些。现在监督机制不是很健全,由国家指定第三方代表主管部门来审核,取决于人员技术水平,有时某些经济利益纠结在一起就容易造成数据不真实。下一步,国家将明确第三方评估机构名单。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