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市场基础不牢引担忧
期货和现货是一对兄弟,关系密不可分。在碳期货来临前,已有现货兄弟摸索路子,用市场化机制节能减排。2011年,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关于“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要求,我国在
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6省(直辖市)及深圳市启动了碳排放权交易
试点工作。截至今年6月底,7个
试点碳市场覆盖了电力、钢铁、水泥等多个行业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累计成交量突破3.3亿吨,累计成交金额约71亿元,形成了要素完善、特点突出、初具规模的地方
碳市场。
2017年年底,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包括碳交易所、控排企业、
碳资产管理企业、
碳核查/盘查企业、节能环保企业等在内的相关市场主体受益。在此之前,各方通过多年的“跑马圈地”,形成了一个涉及各行业各领域的庞大新兴产业。据期货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国内已经挂牌成立的
环境交易所逾20家,其几乎都冲着一个目标——碳排放权交易,而且业务类型和发展模式大致相同。
如今,碳期货呼声愈高,期现两兄弟今后如何协同发展成为当下关注的焦点。对此,期货日报记者通过联络多家碳交易试点发现,行业人士在期待碳期货上市之余也有一丝忧虑。其中,某碳排放权试点单位的一位高层的观点最为鲜明,他向期货日报记者表示:“推出碳期货很重要,这是中国期货走向成熟的标准。但目前来说,推出碳期货的基础条件并不成熟。虽然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已启动近两年,但并没有开始交易,各试点负责的承建工作还在落实中。现货是期货的基础,在现货市场基础不成熟的情况下贸然推出碳期货,感觉很突兀。”
“碳交易现货市场不成熟表现在多方面。”该人士表示,当前,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仅仅纳入了电力一个行业,从试点的经验来看,碳现货市场交易量会很小,流动性远不及大宗商品,只有待8大行业全部纳入,才能保证交易的流动性。目前,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制度和支撑系统处于建设中。7个试点用了五六年时间不断完善制度,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建立起统一的制度环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还在路上。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与大宗商品不同,它是政策需求所创造出的市场,因此
价格和政策关联度比较大,在制度建设尚未完善时,政策的变化会引起
价格的剧烈波动,从而诱发市场风险。
该人士表示,碳现货与期货市场分归不同的主管部门,现货是由生态环境部负责,期货由证监会负责,这可能会导致不同部门因对碳市场功能定位不同,而产生价格“矛盾”。生态环境部主要考虑的是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等,而证监会则主要关注价格发现、套期保值等方面。待碳交易趋近交割日时,现货与期货市场的价格理应趋近,但由于两个主管部门的不同考量会对彼此的价格产生不一样的看法。
面对碳现货市场人士的忧虑,宋向清认为,从碳交易行业发展和期现货市场规律来讲,期货市场一般应在现货市场的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具有扎实的现货市场支撑的前提下形成。就我国当前现货市场而言,客观地讲尚不成熟,表现为交易品种少、交易规模小,交易价格弹性空间不足,政策和人为因素突出,市场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充分,在这种情况下,上市碳期货只能说是有基础无保障。
从碳交易行业来讲,宋向清表示,期货市场也许可以刺激并促进现货市场加速发展,但在期现货市场并进的情况下,由于主管部门的归属不同,或引发价格混乱、主体混淆、主旨错位,导致碳交易行业投机问题突显,从而挫伤碳交易行业积极性,需要相关部门提前做出评估,并作出预防应对预案。
最后,宋向清表示,总体来讲,碳交易期货市场年底前在广州形成符合国家战略,符合国际期待,也有利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但是确实面临因现货市场基础不牢可能带来的问题和隐患,而如何做到未雨绸缪,将成为考验相关部门智慧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