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相适应,要保证碳交易市场有效地运行,也必须要解决好以下问题。
1、必须确定每年全球可接受的二氧化碳总排放量。排放量的大小应当按照经济利益原则来进行测算。从理论上讲,这个均衡点可以运用边际分析法来确定:每增加一单位的产量,边际收益是该产量所带来的消费满足或投资收益,边际成本是所花费的稀缺资源,这里面必须包括所破坏的环境资源。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社会总福利达到最大,此时的产量就是最优产量,而由这些产量形成的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排放量就是可接受的适当的排放量。 在实践中,从《京都议定书》到“巴厘岛路线图”再到哥本哈根会议,主要议题都是确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可见目前各国对此难以达得共识,有待今后进一步探索。
2、必须确定碳排放量的初次分配方案。根据“波斯纳定理”,权利应赋予那些最珍视它们的人,在二氧化碳排放权的问题上,最珍视这种权利的应当是那些排污成本相对较高的国家或企业,所以理论上应把权利分配给这些国家。
在实践中,这其实是一个各国讨价还价的结果。虽然已经有一些经济学家对这个问题提出了研究模型,但最后如何评价和实施,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来实践。
3、必须探索出能够有效减少碳排放权交易成本的方法。科斯定理已经证明如果存在交易成本,就必须对产权进行有效的初次安排,才能减少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在实践中,应当从制度安排,规则衔接等角度入手,尽量减少不同系统之间进行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的难度;此外,对产权进行清晰的界定也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国际碳交易市场目前存在着京都框架和非京都框架两种体系,它们之间的交易方式正在尝试进行衔接。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这意味着我国的减排空间也很大。由于我国企业的减排成本比发达国家的减排成本低,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减排技术将排放量减少,将省下的排放权出售给其他国家的企业,交易结果是双赢的。
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减排活动,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建立我国自己的碳交易市场。很多学者已经就国内碳交易市场的可行性进行了大量论证,国外相关业务也发展得很成熟,可以借鉴。国内目前有4家环境交易所进行相关交易,许多金融机构也开展了碳排放权和相关金融衍生物的业务,一切都初见雏形,但还需进一步完善。
总之,碳交易市场已经成为低碳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在这个市场上占据先机是各国进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各国在新环境下实现利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 内-容-来-自;中_国_碳_0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