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碳交易所已不少,但在国家层面尚没有设计出清晰可行的碳市场机制,没有一套完整的包括定价、核证在内的制度体系,使得这些交易所的交易都还处于边缘化的状态。”贝克·麦坚时国际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沙淬希说。
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导致这些交易所的业务不能正常进行。一些交易所的主营业务往往是与碳排放权交易关联度不高的“边缘”项目,还有些是涉及低碳的技术转让,甚至是与碳交易并无直接关系的投融资业务,
“在碳交易体系中,中国存在政策规划不明、法律缺失等问题,没有相关法律规定,那么碳交易的质量就没有得到保证。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市场化的碳交易还没有发生。”沙淬希说,只有国家把法规定出来后,中国的碳交易才能真正发展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环境部长小泽锐仁于8月底访问了北京,并与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进行了会面。小泽锐仁对日本媒体称,希望与中国共同建立一个允许两国在无须联合国批准的情况下进行碳信用额项目实施与审批的机制。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事实上,过去半年来,日本一直在推行此类机制。8月初,日本经济贸易产业省(meti)公布了首批15个政府支持项目的清单,这些项目分布在东南亚及拉美地区。
黎东告诉记者,目前中国和其它国家签订碳排放权的双边协议已经开展,就是为了规避eb这样的机构,绕开了cdm机制,落实为政府和政府之间的签订,承认双方的减量。把供给的瓶颈去掉了,建立了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减排机制。
“中国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还是发展中国家,所以中国还是项目提供国的角色,签约的是减排量的需求国和抵消国,目前已与日本商讨,也许不久的将来会是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黎东说,这种逐个的方式,重建了中国的话语权。
不可不论的一点是,中国迟早会面对减排的挑战,从自愿性减排到强制性减排可能只是时间问题。cdm项目,数次的轮回博弈,无疑为中国未来政策设计和执行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实验场,本文内容来源于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paifang.com,转载须加网址。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