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发达国家把重新构建全球碳市场的标准确立下来,而中国没有参与构建的话,那将失去话语权和定价权,从而任人摆布。”刘燕华表示。
西方标准渗透
事实上,当前发达国家和一些国际组织已经开始在我国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技术和标准,并初具市场规模。不管中国人愿意与否,西方节能减排标准已经开始在中国“渗透”。
目前,最直接的“渗透”是碳交易。目前,我国提供的
碳减排量已占全球市场的30%以上,大部分买方是境外企业,而发达国家掌握了碳排放权交易
价格的话语权,我国在这方面处于弱势,只能处于碳交易产业链的最低端。
欧盟决定从2012年开始对航空领域征收碳关税,所有飞到欧盟的飞机都将按照燃油量计算碳关税,中国航空企业每年或将为此增加20亿元左右成本。未来欧盟碳关税的征收将拓展到海运,甚至进口产品方面,而在碳排放测算和评价方面中国处于“被动”局面。一旦征收碳关税普遍强制执行,就意味着中国这样以原材料出口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出口利润将大幅降低。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此外,将产品从原料、制造、储运、废弃到回收的全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碳足迹)在产品标识上用量化的指数标示出来,也就是所谓的“碳标识”已经在英国、美国、德国、日本、泰国、欧盟、法国等多个国家实施。“产品碳足迹走向认证、标识的可能性很大,将影响我国产品出口。”王忠敏分析说。
同时,王忠敏分析认为,气候变化国际标准的广泛应用有可能给我国带来大面积的行业“技术入侵”,导致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经济利益受到严重损害,也对我国企业碳排放评价工作带来较大的技术难度、增加成本;气候变化国际标准的全面推广实施,可能带来新型的
绿色“贸易壁垒”;如果标准用于同类产品间的比较,就将对我国的出口产品不利;标准用于为
碳税提供技术支撑,也会对我国出口商品形成威胁。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ai fan g.com
除了应对国际压力,国内节能减排作为“十二五”的建设性指标,也增加了二氧化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
“没有标准,指标的完成就无从谈起。”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副司长赵鹏高认为,在节能减排方面,我国标准的制修订还存在跟不上形势的问题,有些标准过于陈旧,有些标准非常欠缺,比如能耗限额的考核与引导就迫切需要标准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