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中国很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
碳市场,
碳交易规则可能成为另一个WTO规则,但国际金融体系的制高点不是钱而是标准,中国目前面临着制定完善标准、把握排放权话语权的急迫需求。
面对气候变化国际标准的“渗透”、国内
节能减排的现实需要,249家来自能源生产企业、能源消费企业、
节能减排领域的单位,结成了“全国节能减排标准化技术联盟”,以期推动中国节能减排标准化进程。
涉及有色、钢铁、氧化铝等高耗能产业的能耗限额标准将进一步提高,能耗限额将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的依据;能效标识的强制推广产品将扩展到打印机、计算机主机等办公设备和微波炉等小家电产品;针对工业企业的
碳排放量化标准即将大范围征求意见,并将设定行业实施指南;我国产品
碳足迹评价方法、碳标识制度,将选取几类产品开始
试点……一系列节能减排标准将持续推进。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0放_交-易=网 t an pa ifa ng . c om
气候变化大会上的争论
从哥本哈根到坎昆,在气候变化大会上,各国分为三路力量进行角逐。二氧化碳的排放空间如何分配成为争论的焦点。
西方发达国家希望将“2050年时全球升温的幅度控制在2度以内”的目标与“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控制在500ppm以内”之间画上等号。这意味着,到2020年全球约有8000亿吨二氧化碳的未来排放权。
而36个发达国家15亿人口要求掌握44%的排放量,人均排放量为73.6TC;其他国家的45亿人口只能占有56%的排放空间,人均排放量却只能有27.5TC,相差2.7倍。
“如果按照西方国家预设的总量指标,和我国的经济增长率计算,中国今后只有十年的排放权,十年之后就要拿钱在市场上向发达国家购买‘碳排放权’。”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院长、全国节能减排标准化技术联盟理事长王忠敏分析说,“这当然是我们不可能答应的。”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 放_交-易^网^t an pa i fang . c om
“二氧化碳排放空间的分配问题,表面是科学问题,事实上这已经成为发展空间争夺的政治问题;
低碳经济故事已经从科学共识,变身为地缘政治必打的一张牌。”国家气候变化
专家委员会委员刘燕华在3月26日举行的“中电联2011年经济形势与电力发展分析预测会”上表示。
刘燕华介绍说,预计到2020年全球碳市场将增长至3.5万亿美元,将与石油交易市场并列成为全球最大的交易市场;而在很多发达国家眼中,未来中国很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碳市场。
碳市场是《京都议定书》为全球降低减排成本而设计的一个金融创新。碳交易、
碳金融,此外例如
碳信用、碳保险、
碳基金、碳期权等一系列金融衍生产品的运作都离不开碳市场。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对实际减排的二氧化碳在技术上实现其测量和报告,碳市场才可能将其产品设计或转化成一种金融产品,然后再对其进行金融定价。
但国际金融体系的制高点不是钱,而是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