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近日启动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并同时成立广州碳排放交易所,于2012―2020年期间分三期推动试点交易工作,被纳入控排范围的包括电力、水泥、钢铁、纺织等行业。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com
我认为,这是广东省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一项标志性工程,毕竟目前离2020年美国正式启动向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的时间不足八年了,除非广东今后不再向美国市场输出制造产品,否则,如果产品的碳排放不达标,面临的则是对方征收的惩罚性的碳关税。因而,通过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推行,逐步让减排压力比较大的行业和企业既了解节能减排的迫切性,也了解碳排放交易的具体操作和流程,并作出相应的成本控制规划,似乎迫在眉睫。
然而,节能减排道路之漫长,绝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各方人士付出大量的耐心和努力。日前启动的碳排放交易试点,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对此,我们不应低估其中的困难和阻力。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首先,碳排放量的测度(又称“碳审计”)如何保证准确、科学、公平?我们固然可以根据一些行业的研究报告大致上对一个行业的碳排放量做出估算,并推算及分配给相关从业企业一定的碳排放量指标,可是如何确保相关数据的准确度?而制造企业碳排放量的核定该如何进行才符合科学和公平原则,则更值得仔细考量。例如,如果一家企业在广东和湖南都有厂房和生产工序,如何确保其生产过程的碳排放只是在广东产生而不是源于湖南?如果碳排放行为是跨省(市),甚至是跨境的,如何合理界定其碳排放指标和额度?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其次,从事碳审计的机构是哪些?执业资格如何确定?是完全听令于政府,还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这些机构是否具有公信力?如果行业和企业对碳审计的结果有所质疑,有申诉机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