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次热带气旋、4次热浪、2次洪水和1次干旱,这是2004年以来全球最严重的10次气象灾害,共造成至少57万人死亡。国际科研机构“世界天气归因联盟”发布的一项新研究显示,这10次气象灾害,都与全球变暖存在关联。
30年前,人类活动对全球变暖的影响,首次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表的《第一次评估报告》中得到确认,而眼下,全球变暖已成为当今世界最紧迫的问题之一。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是气候变化的“调节器”,负排放潜力巨大。因此,海洋负排放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
碳汇,对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发挥着关键作用。”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讲席教授和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首席科学家焦念志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专访时强调。
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海洋碳汇发展推动者,焦念志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海洋储碳新机制——微型生物碳泵理论框架,开辟了海洋碳汇研究的新领域,被美国《科学》杂志评论为“海洋巨大碳库的幕后推手”。
这并不是一个几句话就能讲清楚的领域,新理论的诞生往往充满未知与挑战,随着问题深入,用于解释的名词和话语就越复杂。只有将所有理论与实际融会贯通的人,才能实现化繁为简。
62岁的焦念志,在这个领域钻研了30余年。在采访过程中,聊起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或是最前沿的AI技术,焦念志都能逻辑清晰且言简意赅,直指问题核心并给出通俗易懂的解答。奔走于各国之间,用科学这一“国际语言”实现平等无障碍交流,是焦念志最大的坚持。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