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盐岩溶解——沉默而惊人的碳汇效应
大气中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被认为是全球气候变暖的最主要因素。全球气候模型显示,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每上升1倍,则大气温度将上升6℃。而通过对大气二氧化碳的长期监测表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在工业革命时期,开始呈现持续的上涨,即人类对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将埋藏在岩石圈中的有机碳燃烧成大气圈里的二氧化碳,成为地球变暖的“罪魁祸首”。
为应对气候变化,1992年6月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上通过了第一个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1995年至今,《公约》规定每年召开一次缔约方
会议,提出了一系列缓解大气升温的措施,包括二氧化
碳减排、植树造林、二氧化碳回收等措施。
《公约》中大力倡导的植树造林是基于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将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水结合形成植物体,从而完成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碳汇过程。这一过程通俗来说,就是把本应释放到大气中的碳给固定住。最常被提到的碳汇形式 通常就是森林碳汇。除此之外, 还包含藻类碳汇、海洋碳汇、岩石碳汇、渔业碳汇,等等。植物光合作用过程,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移到生物圈中,被认为对缓解地球变暖有良好效果。那么,与之相比,岩溶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移到水圈中,是否也能产生足够大的碳汇效应,对地球变暖产生有效缓解作用呢?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 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