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站在了新十年的起点上,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先锋,这座扎根大湾区,面向世界的年轻学府,在人工智能(AI)领域积累了深厚的科研实力与实践经验,自2014年建校之初,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便将AI列为战略核心,建立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人才支撑”的创新生态链,目前已打造国际一流科研
平台100多个。2016年,大学率先成立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制造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和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2019年,该实验室升级为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与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被正式授牌成为深圳市十大基础研究机构,这些科研
平台的建立为学校在AI领域的持续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十年间,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引进了包括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和全球2%顶尖科学家在内的全球顶尖科学家团队,推动了AI领域的跨越式发展;与此同时,学校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在国际科学技术领域斩获重要奖项,大学的机器人学科在CSRankings机器人领域连续十年被评为中国第一。
在这片创新沃土之上,一批在AI领域崭露头角的青年学者脱颖而出,他们在多个前沿研究方向取得了重大突破。例如:可以跨尺度微无创介入的手术机器人——微纳机器人;可以自主适应复杂未知环境、智能应对多样化任务场景的通用变形机器人;化学材料领域的AI导师系统;中国首个医疗领域的大型语言模型华佗GPT,成为首个通过国家药剂师资格考试的医疗大型语言模型;融合卫星遥感与企业数据,为“双碳”战略提供高精度决策支持的国内首个碳数据库……
除此之外,这些青年学者的研究领域涵盖了机器人学、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物联网等多个学科,具体涉及多机器人系统、模块化机器人、群体智能、智能低碳、微/纳米机器人、医疗机器人、软体机器人、智能材料、生物特征识别、特种机器人、自动驾驶、海洋机器人、机器人控制等前沿研究方向。
即日起,大学推出“
AI新星”系列专访,深入报道这些青年学者的研究经历与核心成果,讲述他们如何以创新思维应对国家重大需求与行业挑战。“AI新星”系列不仅是大学创新基因的缩影,更是中国
AI迈向世界舞台中央的生动注脚。
生活中,我们有一个较为直观的感知:大规模断电情况少见,电价相对低廉,电力供应安全稳定,居民电力使用的负担并不大。但在我们所不熟知的背后,电力调度其实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如何在保障电网安全的前提下,实现经济、高效、低碳的电力供应,是行业面临的核心难题。
近年来,随着
新能源发展和“双碳”目标的推进,电力系统的复杂性进一步增加。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赵俊华教授,从2004年开始从事智能电网、电力市场、低碳转型等研究,并在2008年涉足
碳市场研究,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电力市场的安全、经济和低碳转型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0排0放^交-易=网 ta n pa i fa ng . co 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