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错配的绿电市场
作为绿证交易的子集,绿电交易自启动以来市场规模稳步扩大。“今年1~6月,北京电力交易中心的绿电交易已经超过980亿千瓦时的成交量,当然这其中年度交易占了大头。现在我们正在开展多月度、月内、周内乃至更短周期的绿电交易,预计7月国网区域的绿电成交量将超过1000亿千瓦时,全年绿电交易量有望达到去年的两倍以上。”北京电力交易中心相关人士告诉记者。
绿电需求较为集中,在东部某些地区,绿电的可获得性依然面临挑战。绿电资源区域供需不均衡,跨省绿电交易受多种因素制约开展难度大。
“江浙沪地区是巴斯夫最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基地用电量大,能源转型任务重,然而,本地绿电供应规模有限。这些资源禀赋较弱的地区要获得绿电极为依赖跨省区交易。”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亚太区采购总监张建告诉记者,“比如,目前在上海采购绿电,主要的困难在于送出省份的意愿及跨省输配通道紧张。”
我国80%的风能和90%的太阳能资源分布在西部、北部地区,而70%的能源需求及绿电消费需求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导致新能源资源需要更大范围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东部地区网架结构强,用电负荷高,本地的风光平价项目主要参与新能源保障性收购,分布式新能源尚未入市,这使得本就不多的东部新能源资源中,能够留作绿电市场化交易的更加有限。”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研究员时璟丽告诉记者。
绿电跨省区交易的一个关键难题在于通道空间。目前,省间通道在满足优先计划后,剩余通道空间不足,导致西北新能源消纳困难与东部绿电购买困难“两难共存”。
随着“三北”地区新能源提速开发,送出通道资源的稀缺性不断凸显,跨省区电力外送需“排队”等通道,其中以政府间框架协议等为优先计划,很多通道还没排到市场化交易电量就已经占满。
比较典型的是吉泉直流和灵绍直流两大西北送华东的通道。华东地区要采购西北的绿电,基本都要通过这两条通道,优先计划一排,通道的利用率可高达7000小时,叠加每年检修的时间,基本上没有空间做市场化交易。
此外,新能源“看天出力”的特性,也使其匹配外送通道难度加大,“比如广西某些月份负荷低谷时段风电消纳存在困难,有外送需求,但新能源有富余的时候,通道没空间,通道有空间的时候,送端没有新能源外送需求,很难匹配上。” 广州电力交易中心人士告诉记者。
绿电外送不仅通道稀缺,卖方亦存在惜售心态。目前,西北地区新能源大省为完成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任务,倾向于将绿电资源留在当地,在优先完成消纳责任权重的基础上有余量再考虑外送。受制于省间壁垒,东部绿电需求与“三北”地区绿电供应难以充分打通,省间交易中绿电交易占比仅为0.99%。
“已经执行的跨省区交易也多以电网代购电形式操作,从用户的角度,我们希望终端电力用户能够与电源项目开展点对点的跨省区交易,但目前这一机制尚在
试点阶段,覆盖面较小。”张建表示。
目前,在我国现有绿电交易机制下,绿电能否完全获得国际减碳规则的全面认可仍有待观察。近年来,消纳方式更直接、新能源环境价值在
碳排放核算中更易验证的“绿电直供”成为企业期待的绿电消费模式。当前,山西、山东、内蒙古、吉林已出台支持政策,鼓励开展绿电直供并推动试点。但绿电直供存在经济性、可靠性、稳定性等方面难题,以及市场主体责任承担的公平性争议,目前发展面临较大挑战。
绿电的资源错配,亦反映在计划与市场的错配。目前,新能源作为“优先发电计划”被电网全额收购,匹配优先购电用户,即居民和农业用户,居民和农业等优购用户并无绿色权益需求,而市场化的工商业用户绿电消费需求逐年提高,造成了部分地区市场化用户“无绿电可购”,而居民和农业用户却“无意识”消费绿电的现象。“这本质上仍是计划与市场双轨运行导致的资源配置扭曲。” 广州电力交易中心人士表示,“当前,新能源超预期增长带来了电网运行安全、系统成本升高、新能源无序发展等问题,推动高比例新能源入市是当务之急。随着新能源更大范围入市,一方面将提高绿电的供给,另一方面将进一步缩小优先发电的范围,使得绿电的供需双方可以更加灵活地进行自主选择。”
随着绿电需求的扩大,绿电供给侧扩容正在成为交易中心下一步计划开展的工作。“目前,参与绿电交易的仅为平价风、光项目,1044号文发布后,生物质、地热、海洋能,包括分布式等电源均可得到绿证核发,我们将推动多元种类绿电、聚合分布式资源参与绿电市场,以期释放更多绿电资源。”北京电力交易中心人士表示,“此外,我们也希望跨省外送的平价新能源电量能够以带绿证的方式来交易,从而实现电量价值与环境价值的统一。”
较之绿证市场普遍供大于求,绿电市场分化明显:在东部地区,绿电是卖方市场,但在西部地区,绿电需求不振。记者了解到,在南网区域,广东企业绿电需求旺盛,绿电成交率超过96%,而西部省区如云南、广西等绿电资源丰富,但绿电消费刚需较少,成交率低。
在用户方面,企业主体对于绿电交易的认识水平参差不齐,批发市场主体比零售市场主体对于自身如何开展绿色电力交易有着更加清晰的认识。一些跨国龙头企业以及大型外向型企业对于自身如何通过多元方式获取绿电,完成有关“双碳”承诺、碳关税要求、ESG声明、能耗考核等已经具备成熟的认识和周密的规划,甚至成为了一股推动绿色政策机制健全完善的重要社会力量;而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处于对绿电市场了解和观望阶段,对于如何通过绿电、绿证等工具实现链主要求或考核要求仍然存在诸多困惑。此外,亦有部分电网代理购电用户存在绿电消费需求,但相关交易机制尚未打通。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排.放_交^易=网 t a n pa ifa ng .c 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