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关键力量
据测算,我国实现
碳中和愿景总资金需求规模将达约139万亿元,年均需求约3.5万亿元。为撬动更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近年来,我国在气候投融资领域持续快速发展。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金融管理部门积极组织推动,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意见和工作方案,从政策层面对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筹措、风险管控等进行全面部署,并正式启动了气候投融资
试点工作。
金融机构是推动气候投融资、引导社会资本流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关键力量。3月份,中国人民银行与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等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探索建立气候友好型投融资体制机制。生态环境部也明确提出,鼓励试点地方加快培育气候友好型金融机构。
成为气候友好型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不仅要在投融资活动及提供资金支持方面着力,在经营活动中采取节能降碳措施并加强日常节能倡导;在风险管理活动中,积极应用涵盖ESG评级、贷后监测、评级预警等功能的ESG风险管理系统,开展气候风险管理评估;积极进行气候信息披露等,共同构成一套系统性工程。
在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吴琦看来,获评气候友好型金融机构的商业银行在这几个方面值得肯定和学习:一是将应对气候变化提升到战略高度,特别是将其纳入公司治理,建立了有效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机制;二是在具体经营活动中,坚持长期主义,切实将应对气候变化融入投融资、经营、风险管理等经营管理全过程;三是高度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积极践行“双碳”目标并支持相关的项目和企业。
从金融机构角度来看,成为气候友好型金融机构也具有重要意义和积极影响。在曾刚看来,这不仅有利于银行自身的转型发展,提升银行品牌形象和市场认可度,获得更多优质客户和投资者青睐,还能够帮助银行更好地防范和管理气候相关风险,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金融力量。
根据专委会评价标准,气候友好型金融机构是围绕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积极开展气候投融资业务,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公司治理、投融资活动、经营活动、风险管理以及社会影响等五个方面并满足相关要求的金融机构。
此次获评“气候友好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6家银行在相关领域均进行了丰富的探索实践,形成了各自的建设成果。
光大银行南京分行遵循“先立后破”的原则,将创新业务模式作为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措施,不断破除思维局限和路径依赖,优化布局、调整结构,先后落地系统内乃至全国多个“首单”。例如2023年该分行落地全国首单收费收益权资产支持商业票据、光大银行首笔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等;今年1月份又成功发放江苏省首笔“水权贷”;并首创性地将“绿色评价因子”引入银行信贷风控模型等。
恒丰银行北京分行依据总行气候战略目标,积极进行产品服务创新并开展气候投融资业务,在绿色信贷、
绿色债券业务方面取得突破。据介绍,该分行近几年绿色贷款增速保持在10%以上,截至2023年末对公绿色信贷存量余额人民币28.93亿元,持项目类型更加多元化,主要投向太阳能项目、绿色贸易融资项目等。2023年,该分行绿色信贷支持项目预计可实现减排二氧化碳299万吨、二氧化硫5228吨、氮氧化物4122吨、烟尘6897吨。
兴业银行西安分行积极探索气候投融资新路径,深度参与到“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西咸新区的气候投融资政策研究、环境信息披露、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等关键环节,为新区提供了规模化绿色资产的融资支持,推动了
碳减排挂钩贷款、
CCER开发挂钩贷款、EOD模式贷款、塑料品废旧资源再生利用挂钩贷款等一系列绿色创新合作模式的落地实施。该分行还与西咸新区共同构建区域绿色产业链,促进资金和技术双向流转,推动绿色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将‘没有先例’做出成功案例,‘普遍在做’的力争更好更快。”光大银行南京分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商业银行将以绿色转型与金融发展一体共赢为方向,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努力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更多绿色内涵。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