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减碳动力来源于对未来碳目标的预期
界面新闻:企业是减碳的主体,您如何评价中国企业的减碳动力?
邹骥:减碳的基本动力来源于企业,即经营主体对未来碳目标的预期。
明确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能让企业产生一个预期,即总量控制的目标会分解到自身,且这些碳排放额度会越来越少。
如果企业没有预期,就没有动力减碳。当然,企业更看重投资回报,所以会考虑具体的
碳价、减排成本。
碳价减去减排成本的差额越大,企业在低碳领域的投资积极性就越高,因为这一差额就是它的利润。企业最原始的动力来自于这些地方。
我们要从市场的基本逻辑去看待企业的动力。这种动力有时需要政策环境去营造,“隔靴造痒”地鼓励和“切腑之痛”地鼓励,是不一样的。
界面新闻:在上一次界面新闻专访中,您提到“碳市场的推进速度,需要看把它摆在什么位置上,用多大的力度去推动”。全国碳市场已经运行两周年,您如何看待它在中国实现“双碳”进程中的位置及其推动力度?
邹骥:评价碳市场的定位需要看整体进程。要实现能源转型及“双碳”目标,技术研发要进步、产业要升级。这些生产力的变化需要靠生产关系的调整及体制机制来支撑。
碳市场是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政策工具。我们希望碳市场能够在整体过程中,给予经营主体足够的激励,让他们愿意去研发、去投资减碳。
如果碳价高于边际减碳成本,企业通过减碳,将多余
碳配额出售至市场可获得利润,也就有了动力。
碳价怎么上来?要靠减碳目标越来越紧,即碳配额的供应越来越少。此外,还需碳市场里有足够的流动性和资金流。这就需要通过
碳金融工具,将金融市场和碳市场建立起连接。
碳价上升是好事,反映了碳的排放空间或环境容量越来越稀缺。这给了经营主体一个预期——未来碳排放控制会越来越严,能够拥有的配额会越来越少,它的价格也会越来越高。这时,企业就会去考虑投资减碳。
一个健康、有效的碳市场,可以长期支撑投资流向减碳领域,促进减排、技术的研发,同时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如果碳市场碳价很低、市场规模很小、碳配额很多、碳目标并不严格,就发挥不了这样的作用。碳市场这一政策工具就不具备足够的有效性,去支撑社会资源的配置,特别是环境容量资源。
碳市场的定位可以很高,但更关键的是,它需要有效。
界面新闻:除了碳市场外,还有没有哪些方法可以提高企业的减碳动力?
邹骥:根本的还是国家
碳减排的总量目标要很明确,且要严格到一定程度。
此外,“价税财金”政策可以作出调整。比如电力、土地、原料、能源价格等相关政策;通过税收结构的变化,促进高碳向低碳转型;财政政策上,除了补贴还可以建立先导性的基金或进行股权投资;金融政策上,包括利率、贷款容易程度、指标优先程度等。
还有一类政策有发挥空间,包括价值转移(Value Shifting)和特许经营。有的低碳项目投资赚不了钱,类似修地铁,直接回报无法覆盖成本,但地铁沿线的房地产价格出现上涨,沿途的房地产公司给予地铁公司部分股份,以房地产的收益补偿地铁建设成本,这就是价值转移。
如果给予和项目相关的另一块板块的经营权,比如沿途的旅游业经营权等,用此补贴低碳项目,这就是特许经营。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