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大痛点在于碳市场价格仍然过低
清新资本创始合伙人胡宇晨曾向36碳表示,全国碳市场的
碳价应该与国内平均降碳成本相当,企业进行碳减排的边际成本大约是250元-300元人民币/吨。如果
碳价低于这个价格,大家都会去买碳汇,不会真正投入节能改造。
汪军也曾表示:“只要碳价足够高,就不会有人认为企业是在漂绿。”
从企业自身角度而言,选择减碳策略的优先级很重要。碳抵消应置于企业自身碳减排行为之后,而非首要位置。
汪军认为,企业至少应该在达到同行碳减排第一梯队的时候,再去购买碳抵消来中和剩余的碳排放。
当企业在披露自身减碳工作时候,还需注重披露数据的质量,先着眼于自身减排贡献,再阐述碳抵消项目成果;并对不同减碳项目类型、范围、时间等信息提供详细描述。
从这个角度出发,雀巢等品牌选择放弃产品的碳中和承诺,将原本用于碳抵消的投资资金用于推动自身减排,实际上是承担了更大的减排责任,属于积极作为。
如何让森林中的树屹立千年而不倒?这很难保证。目前市面上的碳抵消项目仍然充满诸多不确定性。
但是把减碳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却是一项可以即刻开始的有效行动。
尽管每一家企业在实现碳中和之前,几乎都要购买碳抵消,但这应该成为企业尽全力减排之后,最后再去考虑的方向。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