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保险报》:对银行业来说,银行如何更好地借助碳市场,在碳金融方面进行创新探索?
鲁政委:从国内外经验来看,银行可以通过3种路径参与全国碳市场:一是开展碳市场运行相关的金融中介服务。银行可以为环境和碳排放权交易所提供开户、结算、存管等基础碳金融服务和开发全流程的配套金融服务。
二是为碳市场交易主体提供碳金融专业服务。2022年,证监会发布了《碳金融产品》金融行业标准,银行可以依据相关行业标准,为参与碳交易的企业、机构和个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在为企业服务方面,银行既能够以企业碳配额或
CCER作为抵质押物向企业发放贷款、发行
碳债券等融资服务,也可以探索未来发展碳金融衍生产品,为企业管理碳配额及碳价格风险提供衍生品对冲服务。此外,在碳
托管、碳理财等领域银行也能发挥专业能力。例如,兴业银行深圳分行创新碳金融产品助力实体经济
绿色低碳转型,目前已运用
碳减排政策工具累计向近40个光伏、风电、生物质能发电等具有显著
碳减排效应的项目发放碳减排贷款超10亿元。与此同时,该行还创新推出“碳减排挂钩贷款”,将企业贷款利率与项目发电量挂钩,约定在实现预期发电量目标的情况下,为企业调降项目贷款利率。
三是自身参与碳配额交易和
碳信用交易。比如,一些银行自身有碳配额清缴任务,一方面需按照要求完成配额交易,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探索自身减排的有效路径。在“双碳”目标的引导下,很多银行也积极开展
碳中和相关行动,在自身减排的基础上,通过购买CCER等可信的
碳信用来抵消部分排放。不论哪种情况,银行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参与,降低运营成本,也为落实“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当然,目前,银行在发展碳金融方面还面临一些挑战。一是碳交易市场规模和成熟度有限,短期内商业银行参与的空间有限。二是商业银行自身仍需加强能力建设。三是碳金融工具有待发展。未来,随着未来市场制度和相关政策不断完善,碳金融市场未来的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