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闭环消纳,健全标准和管理
目前,电力、钢铁、水泥、电解铝、石化、化工、煤炭、煤化工等行业占到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80%,相比之下,没有碳排放硬性指标的剩余企业和个人排放占比较小。“小微企业和个人的减排量少,但是覆盖范围广,面向他们建立碳普惠机制,影响力大。”省生态环境厅应对气候变化处陈月华说,持续开展碳普惠,有利于提升全民减排意识,形成绿色低碳风尚。
“碳普惠平台搭建难度不大,关键在于如何实现闭环消纳,能否可持续。”陈月华认为,自愿减排量如果核而不用,就没有形成闭环,很难持续激励企业和个人减排,消纳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可以靠商业激励,制定一些奖励规则,比如个人购物、公共交通、旅游景点优惠等;可以靠交易消纳,部分地方
试点碳市场允许消纳一定比例的碳普惠积分和自愿核证减排量
履约;也可以采取政策消纳,比如生态环境部曾发布《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指南(试行)》,鼓励通过购买碳配额、
碳信用等方式抵消大型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等。
王培红说,由于跨国公司绿色供应链要求、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等,企业对碳资产越来越重视,一部分碳抵消需求可以通过碳普惠实现,但核算、交易都要有标准方法支撑,同时有关部门要完善监督机制,做到碳资产的可核查与可追溯。
今年上半年,苏州工业园区碳普惠运营中心与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苏州分公司(SGS)、英国标准协会(BSI)、华测检测(CTi)、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签署了苏州工业园区碳普惠体系战略合作协议。
“企业期望有更多元的减排项目开发成‘碳普惠产品’,如节能减排类、森林碳汇类等,希望以此带动环境保护和产业低碳发展,另一方面,实施了减排行为的企业期望能够开发相应的方法学,将低碳实践转化为可交易的碳资产。”苏州工业园区经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将围绕专用车充电桩、节能改造、电化学储能、居民节电减碳等方向开展方法学研究,同时协同地方林业以及市政部门开展碳汇方法学研究,增加负碳类型碳资产,还将拓展公众侧低碳场景,围绕“低碳出行、
低碳生活、低碳消费、低碳文旅”四大方向,细化落地场景,联合低碳场景方,建立碳积分商业循环模式,与碳普惠减排量形成兑换联动机制。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