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约有35个商业捕集设施在运行,年捕集能力接近4500万吨。袁家海告诉记者,当前,碳捕集的部署进程仍比较缓慢,主要面临着以下问题: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0排0放^交-易=网 ta n pa i fa ng . co m
一是改造与应用成本过高。碳捕集技术改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但是主要核心技术发展尚不成熟,限制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是高昂成本、能耗和效率损失。袁家海以燃煤电厂为例解释说,发电机组若要适应碳捕集技术就必须花费大量成本对设备进行升级改造,这一方面面临着能否在寿命期间回收投资的问题;另一方面,发电成本会显著提高,若发电厂的运营状态较差,会越来越难以与风能、太阳能发电竞争,碳捕集改造设备最终会也成为搁浅资产。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二是激励与监管政策不完善。目前,已有许多国家出台碳捕集相关的减排支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该技术的发展。“但整体看来,对碳捕集技术发展的投资远远不够,同时能形成有效激励效果的支持政策并不多。”袁家海认为,如果没有强有力和可持续的政策支持,碳捕集改造高昂的成本和不明朗的前景会使投资者望而却步。此外,碳捕集操作过程中责任归属以及监管体制,都是部署碳捕集技术必须明确的问题,目前只有少数国家专门针对碳捕集立法或改进其监管框架。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ai fan g.com
三是安全性及公众看法。碳捕集之后的运输和封存环节都存在二氧化碳泄漏的风险,不管是密封不严造成逐渐泄漏,还是由故障引起的大规模泄漏,都会使捕集工作功亏一篑,对环境和公众造成危害。同时,将大量二氧化碳封存在地下造成的压力变化,也可能导致小型地震事件。“公众的接受程度在碳捕集部署过程中有着关键性的作用,人们关心碳捕集改造的经济性,也会考虑到安全性问题。”袁家海说,“相关研究学者与专家对碳捕集技术的发展定位尚不够明确,更何况公众对此的看法。”
“虽然碳捕集发展仍面临重重困难,但在全球气候治理及电力低碳转型的大背景下,波动性的可再生能源结合大规模商业化的长短时储能实现可靠电力供应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也存在着很多困难。”袁家海指出,对于以火电为主要电力来源的国家和地区而言,碳捕集技术改造是使电厂提供低碳可靠电力容量并保障电力系统灵活性的技术路线,不失为一个可供考虑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