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碳账户”会变成每人头上的“紧箍咒”吗?
《报告》对国内外众多典型
案例进行了研究,总体上“个人碳账户”可分为两大类别:一类曾见于欧美国家,对个人碳排放总量进行控制,即根据社会目标排放总量,设定分到每个人身上的碳排放“配额”,个人在不能突破“配额”的前提下行事;另一类则是根据个人日常行为,按照一定的方法换算成“减排数值”,通过商家权益、政府补贴、公益激励等形成奖励个人的碳减排。
对个人碳排放赋予某种形式的量化价值,是“个人碳账户”能对个人碳排放行为产生引导的关键因素。吴宏杰表示,目前两大类“个人碳账户”的根本区别,在于究竟是对个人碳排放进行“限额惩罚”还是“减排奖励”。
《报告》认为,以“限额惩罚”为特征个人碳账户不符合我国当前情况:首先,碳排放权的本质是一种新型“发展权”,根据《巴黎协定》“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从国际法理角度看,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限额惩罚”式的个人碳账户不符合我国的国情;其次,从人均累积碳排放看,我国人均只有157.39吨,比全球平均水平209.62吨还低,“限额惩罚”式的个人碳账户,不仅对我国民众有失公平,还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和困惑。
“关于发展模式,我们主张应该在中国应该大力发展‘减排奖励’式的个人碳账户,而且激励的形式不一定是物质利益。比如蚂蚁森林倡导大家
低碳生活,也是一种个人碳账户的形式,奖励给个人的‘绿色能量’相当于积分,每个人都可以消耗这些积分,让企业捐资给公益机构去执行生态项目。种棵树的快乐往往更能鼓舞人心,更有公益方面的获得感”,吴宏杰表示,我国不仅人口基数大,不同人群的碳排放水平也差异很大,广泛的正向激励而非惩罚,才更加有利于绿色低碳的理念深入人心,同时也更好地兼顾了社会公平。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