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碳中和技术:从“竞争”到“竞赛”
DeepTech:自双碳战略发布以来,金融投资界做出了什么努力?您如何评价所做出的努力,还可以做得更好吗?
李俊峰:金融界是一个嗅觉比较敏感的群体。早在正式宣布双碳目标之前,根据美国“能源革命”和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思路,就已积极部署碳中和相关的投资,包括在十多年前已经投资部署了一批新能源、储能、氢能、电动汽车等技术,比如像特斯拉、合肥阳光、天合光能、金风科技等一批企业。
近几年来,又支持了宁德时代、“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隆基、通威、远景、明阳等新能源企业,并形成了强有力的产业链基础。
实际上金融对推动双碳工作已经做了很多的铺垫,才使得国家制定双碳政策时,就已经有了强有力产业支撑基础。
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希望金融界应该更理性和耐心。现在双碳目标火了,可能更容易出现拔苗助长的局面。有一些产业技术还没有足够的成长,就开始有大量的融资募资。用我的话来说就是“催熟”,可能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风险,“投早投小”的理念必须坚持,并且要更有耐心。
所以投资碳中和不能有一蹴而就的思想,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一旦有问题就要纠偏。尤其是每一个地方、每一个企业不能各行其是,要按照全国一盘棋的思想,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进程。金融行业也是如此,需要树立全国一盘棋,乃至全球一盘棋的思想,扎扎实实推动技术创新。
Deeptech:红杉中国在碳中和投资上,有着怎样的布局?
李俊峰:红杉中国是最早在中国开展清洁技术投资的创投机构之一。2008 年红杉中国就开始投资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细分领域了,之后在碳中和产业链的上下游又有进行了系统布局,与很多这个领域的优秀企业形成了合作。
相比市场上一些追逐情绪和热点的随机投资者,大的创投机构在战略方向和投资逻辑上应该更细、更严谨,从社会刚需和对未来趋势的判断出发,自上而下地去赋能、去培育新的行业和企业。
培育就意味着竞争变少了,因为与其去争抢市场的存量,我们可能更需要一起去培育增量,且在整个产业链上各个方面都相互支撑。
就像农业一样,有种黄瓜的,有种西红柿的,有种萝卜白菜的,同时还有肥料、农药、服务等产业链上技术与机制的创新,在任何一个细分领域都会做的很好。但是最关键和最基础的是培育种子和抚育幼苗,这就需要耐心和更多的合作,过去的投资都是单打独斗,现在是大家共同培育。培育本身也有风险,那么合作交流就更加重要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不仅仅是红杉中国,所有的投资机构可能都要面临这样的转型,去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
现在大家的目标非常清楚,就是实现能源转型,而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发展的技术领域也是非常明确的。那么大家就需要在这几个领域去培育优秀的企业。
所以我一直不认为这是竞争,竞争是你有我无,是一个零和博弈。但这是一场竞赛,在竞赛的过程中,大家放弃“竞争”的思维,采纳“竞赛”的理念,和体育竞技项目一样,通过公平、公正竞赛大家都在进步。每一个企业的水平都会不断的提高。
红杉中国也希望在这个方面跟大家去合作,共同改善这个投资生态,通过培育来增加技术创新成功的可能性,这也能有效减少社会成本,推动全球的共同进步。
DeepTech:您怎么看目前较为前沿的空气
碳捕集技术?
李俊峰:在整个能源转型的过程中,有些行业还不得不使用化石能源的场合。比如飞机,像波音 747 的起飞重量大概 420 吨,自重差不多 150 多吨,燃油大概有 120-150 吨。如果我们把这 100 多吨的燃油变成电池,这辆飞机重量可能就超过 3000-5000 吨,不可能飞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抵消燃油的碳排放,人们就可以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直接捕集起来,用各种方式把它存起来,来抵消掉那些难以减排的行业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这个技术在未来也有一定的可能性,需要长期的研发才能落地。但是它是一个小众技术,我们大量的减排还是通过能源转型来实现。
Deeptech:能源行业对投资的要求一般比较大,资金回报也比互联网领域慢很多,对相关领域的投资人和想要进入双碳领域的年轻人能否提供一些建议?
李俊峰:我们投资一个企业的时候,会从三个方面去看。一是它的发展对人类是否有益,如果有害再赚钱也不能支持它。二是做事的逻辑对不对,包括先后逻辑和产业链的完整性考虑。三是看管理团队有没有总揽全局的发展能力,即方向、逻辑和管理,三者缺一不可。
实际上,双碳不是一个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是一个经济和社会的系统性变革。它既包括了能源转型,也包括了工业、农业、建筑、交通等等,甚至包括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每一个领域都可以为实现双碳目标做贡献。所以说不一定去做电动汽车、新能源就是唯一投身双碳的路径,在其他领域照样可以为实现双碳目标做贡献,比如在能源服务、服装设计,不一而足,包括日常生活选择,都可以为实现低碳转型做贡献。
双碳目标不是一个颠覆性的革命,它是一个渐进式的转型过程,因为它没有改变人类生活的基本物质需求,吃穿住行基本需求也不会改变。只是在提高这些物质条件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它的环境影响和碳排放。比如燃油汽车变成了电动汽车,住的房子、穿的衣物,用上了可循环的材料,吃的食物减少了甲烷排放等等。
实现双碳目标也包含了各种技术的创新与变革,比方说光伏大部分来自于半导体、电力、电子行业,风力发电来自于机械制造行业,电动汽车除了传统的汽车制造之外,还有电化学技术领域,这些领域都要按照碳中和的思维,进行工艺技术的创新与变革,努力消除自己的
碳足迹,这些都是对碳中和的贡献。
所以,可以投身任何一个行业领域,但是把低碳的理念植入到每个领域和技术行业里,都可以为双碳做出自己的贡献。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