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并落实“碳中和”路线图
在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总
会计师、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朱庆锋看来,碳中和目标下,商业银行实现气候友好转型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气候变化给金融系统带来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等潜在的破坏性影响,商业银行的气候友好转型是自身防范气候风险、实现可持续经营的内在要求。同时,“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百万亿级的资金支持,而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力量,是支持国家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
与朱庆锋的看法相似,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授信管理部总经理彭作刚也认为,银行业在支持低碳转型方面处于主力军位置。“我国银行业资产规模358万亿元,
绿色贷款、
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业务快速发展,在低碳转型过程中居于主力军地位,承担重要责任。”他谈道。
但彭作刚也表示,客观来看,与一般“碳中和”银行的建设要求和国际最佳实践相比,我国的许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在治理框架、战略目标、实施路径、
碳足迹测算、气候风险分析、环境信息披露和产品创新能力等方面仍有差距。“根据我行授信管理部课题组发布的《碳中和目标下商业银行低碳转型路径研究》,为了支持传统高碳行业低碳转型,未来应深化转型金融和低碳技术研究,扩大
碳交易市场参与者范围,开展碳核算,加快产品创新推广,提升气候风险管理能力。”他建议。
前述基础制度的完善离不开顶层设计的指引,但商业银行也应制定“碳中和”银行规划及路线图,并落实到具体行动。例如,做好碳排放核算及信息披露,推动
碳减排与碳抵消,实现自身运营碳中和;发展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实现金融资产的碳中和等。彭作刚强调,在政策制度、激励约束、风险管理、科技赋能、能力提升、企业文化等领域,建立与“碳中和”银行建设相适应的专业保障机制。
在具体落地过程中,科技赋能十分重要。国家开发银行绿色金融处副处长张权玺表示,要更好借助金融科技的力量。不过,他也提醒,推动金融科技赋能绿色金融还面临一些机制层面的挑战,一方面,金融机构缺乏畅通的渠道去收集气候和环境相关数据;另一方面,数据标准和评价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统一和规范。张权玺提出,进一步发挥金融科技支撑绿色金融发展的成效,不仅需要企业和银行之间的信息共享,更需要增强政府、社会、企业银行各方的信息互联互通。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