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产业报告》02 实现路径:“减少碳排放”和“增加碳吸收”谁是主力?

文章来源:mit碳交易网2022-02-13 16:38

种树有问题,固碳成本高

 
好,那为什么要选更难的路呢?上一讲我们提到了两个原因,一是我们本来就想发展底层技术,二是这样选择有利于改善我国的能源处境。
 
但还有一个更直接、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增加碳吸收”的相关技术目前太不成熟。就算成熟了,起到的作用可能也是杯水车薪。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潘家华教授“气候中性碳”的观点最有代表性。
 
我们总认为多种树就能解决碳吸收问题,但潘家华教授告诉我们不是这样的。
 
植物吸收二氧化碳这件事,其实在生态学里有个专有名词,叫“碳汇”,融汇的汇。很多人会问为什么用“汇”这个字?其实它的英文名可能更准确,叫carbon sink,直译应该叫“碳下沉”。也就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沉淀”到了体内,或者地表上。
 
但植物不仅有光合作用,还有呼吸作用,会释放碳。同样,树木一旦死去,甚至燃烧,吸收的二氧化碳又会被重新释放。比如说全球每年就有约1.7%的森林会发生自然大火。以美国加州为例,2020年一年就发生了9600起森林火灾,据测算共排放了1.12亿吨二氧化碳,相当于2400多辆汽油车一年的碳排量。所以森林是“碳汇”,也是“碳源”。
 
那是“碳汇”多一点,还是“碳源”多一点呢?
 
潘教授告诉我们,从最新的生态学研究来看,和森林有关的碳可以叫做“气候中性碳”,也就是吸收的碳和排放的碳基本相等,无法对气候产生影响。
 
退一步讲,即便森林的碳吸收作用更强,这部分碳也只占所有碳排放的8%左右。我们燃烧化石能源产生的碳,要占到90%以上,被称为“气候恶性碳”。想要通过增加森林面积来干掉这部分碳,那是杯水车薪。
 
好,既然碳汇不能解决问题,技术固碳可不可以呢?
 
首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向,之后我们会有专门一讲来讨论。它作为一个会迎来大发展的行业,这是确定的。但在这里,我们讨论的是它能不能作为主要路径的问题。
 
这个话题很有争议。比如美国人就认为它可以做主要路径,并且提出了以发展“CCUS+EOR”技术来部分解决碳中和的观点。CCUS就是碳捕获、利用和封存的缩写,以后我们还会讲到;EOR指强化采油技术,用大白话说,就是捕捉空气中的碳,然后把它打回地底下。
 
但是潘教授告诉我们,技术固碳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成本。包括经济成本,也包括“碳成本”,这是很多懂技术的专业人士常常忽略的。
 
先说经济成本。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每处理一吨二氧化碳,工厂要额外增加140~600元人民币的运行成本。上海一家火电厂做了碳捕捉试点,每千瓦时的发电成本从0.26元提高到了0.5元,这已经高于了现在光伏发电、风能发电的平均价格
 
好,继续看。即便技术进步了,这个经济成本降低了,也还有一笔账需要算,就是“碳成本”。
 
目前的碳捕捉技术在底层逻辑上有着一个矛盾,就是这项工作本身需要专业的设备和装置,而制造、运转这些设备和装置,又需要额外耗能。根据北京高碑店、上海石洞口,以及国际上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要完全捕捉二氧化碳,工厂每小时需要增加30%~50%的耗电量。那多消耗的电从哪来?如果不发展新能源,还是要靠烧化石能源。
 
潘教授用了一句谚语,我觉得特别形象,叫“抽刀断水水更流”。因为要固碳,所以要燃烧碳,这不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么?以目前的技术水平看,仅靠技术固碳作主力,不论是经济成本还是碳成本,都不划算。
 
好,这就是为什么我国不选择以“增加碳吸收”为主要途径的直接原因,一是目前技术太不成熟,二是起到的作用可能杯水车薪。再加上我们前面一讲所提到的,发展新能源技术能够让我们摆脱资源依赖,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于是,减少碳排放成了我们的选择。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 放_交-易^网^t an pa i fang . c 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