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汤哲辉:房地产减碳迫在眉睫,如何构筑“双碳”金融新模式?

文章来源:中国房地产金融邵轩岚2021-12-28 09:34

实现“双碳”战略的具体路径


  《中国房地产金融》:实现“双碳”战略对许多企业来说,是一个挑战,您对实现“双碳”战略有何建议?
 
  汤哲辉:结合当前国内国际形势,对房地产领域实现“双碳”的发展之路,有以下几点建议:1.加强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2.畅通国内外建筑标准体系;3.完善房地产领域全生命周期低碳管理;4.推进技术创新和完善采购配套;5.构筑“双碳”金融新模式。
 
  《中国房地产金融》:您认为应该如何实现加强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具体的路径是什么?
 
  汤哲辉:规划先行,统筹协调。科学的城市规划是实现房地产领域碳达峰的重要前提和制高点。探索将低碳理念融入法定规划体系,从城市顶层设计角度谋划低碳发展,能够统筹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有效发挥城市基础设施的协同效应,进而降低房地产领域的消耗。
 
  通过优化城市空间规划布局,鼓励城市“紧凑化、组团化”发展,实现小范围土地的高效利用,从公共交通的可通达性、清洁能源的可用性、公共服务的便利性、居住与就业的平衡性、环境资源的可承载性等角度综合确定地块的用地性质及开发强度,从统筹规划层面策划民用及公用建筑、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如市政道路)及环境基础设施项目(如水环境治理、海绵城市等),进而降低建设投资,增强气候韧性,实现区域层面的低碳发展。
 
  政策引导,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低能耗建筑是实现房地产领域碳达峰的重要抓手,政府的政策引导和约束在发展绿色、低能耗建筑中起着重要作用。而绿色、低能耗建筑的解决方案与当地的气候特点、资源禀赋直接相关,且绿色、低能耗建筑的实际减碳效果与建筑的运营管理能力直接相关。
 
  绿色建筑的区域发展极不均衡,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相对较少。此外,“图纸上的绿色建筑”问题突出,绿色建筑设计与建设、运营脱节严重。因此,各地政府是否能够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的政策对绿色、低能耗建筑的设计、建设、运营加以约束和引导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建筑领域的碳达峰。另外,应积极探索绿色建筑的财税支持政策,调研国际绿色建筑标准认证和落实激励政策的实践,推出适合国情的政策指引并在各省区探索实施细则。
 
  推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和REITs合作模式。在政企双驱动发展的新格局下,加大PPP和REITs合作模式互补性,激发房地产企业战略发展和政府施政理念的有机融合。
 
  在建筑项目管理方面,建立低碳PPP、REITs项目白名单机制。纳入白名单的低碳项目优先上报,优先入库。项目类型可涵盖但不限于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园区节能降碳工程、先进绿色建筑,建材循环利用、老旧供热管网改造等项目,以及通过区域协同产业协同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固废综合使用的项目。
 
  在回报机制方面,鼓励社会资本积极挖掘项目的碳指标交易收入,探索PPP财政资金补助、REITs投融资路径挂钩碳减排指标激励体系。
 
  在绩效考核方面,可尝试在低碳项目的绩效考核体系中加入清洁材料运用、清洁能源使用、低碳管理、减碳指标等绿色发展的指标体系,加强对社会资本的低碳管理约束。
 
  《中国房地产金融》:非常专业,您认为应该如何畅通国内外建筑标准体系?
 
  汤哲辉:制定和嵌合规范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规范体系是实现房地产领域碳达峰的重要前期任务。早在“十一五”期间,建筑节能作为强制性标准明确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并形成了国家和地方标准的完整体系。此次行动方案明确“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是对加速建筑能效的政策和行动提出更高要求。
 
  完善发展国家标准化蓝图,建立绿色建造标准,融合绿色建筑设计、施工、运维、管理标准和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施工现场监测各环节标准。实施建筑领域安全标准网,加快城乡建设标准化进程,开展城市标准化运动,将绿色建造标准和低碳城市理念全面融入智慧城市标准。
 
  作为“双碳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加快绿色建筑和超低能耗建筑相关标准兼容性建设成为当下重中之重的任务。同时,在新标准的制定环节,采取专家论证、第三方机构评估以及企业方案参与式讨论,整合各方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确保标准的完整性、可操作性、可容错性,缓释新标准对房地产领域的短期冲击。
 
  加强国际技术合作。有效形成国内绿色建筑标准的翻译工作,推广“中国标准”在海外建设施工、运营管理等应用范围,扩大中国“双碳”标准的国家话语权和影响力。在国际建筑领域中,加快对先进的减碳、零碳、绿色、清洁类技术产品、服务和标准的引进和吸收,促进先进技术国产化水平以及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中国房地产金融》:非常专业,问您一个更专业的问题,您认为应该如何完善房地产领域全生命周期低碳管理呢?
 
  汤哲辉:第一,建设前期环节,建立“双碳”咨询专篇作为环境影响评价支撑体系。创新评价方式,引入“双碳物有所值”定性、定量评价体系,衡量绿色建筑方案比选。第二,生产运输环节,发展绿色装配式建筑及认证标识的建材产品,提高耐久性混凝土、耐候耐火结构钢、高性能材料使用范围。推进钢结构模块化集成组合建筑(Steel-MIC)技术的加工安装。积极探索和推广电动重卡和氢能重卡的应用并全面推广绿色供应链。第三,施工建设环节,积极采用智能化建造方式,开展合同能源管理,检测用能设备能量平衡水平。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及移动通信技术组织施工,提升施工精细化水平,在建筑垃圾源头减量、过程控制、循环利用,加强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储能的配套建设。第四,运营改造环节,完善能源审计技术应用,构建能耗审计、设备利用效率审计、能源成本审计、用电审计、用油审计等能源管理手段,并形成结果运用机制。大力发展综合能源服务,依托物联网数据控制实现暖通空调、生活热水、照明电梯等节能有效管理。改造建设绿色生态体系,完善城市生物多样性发展,提升“城市绿肺”的空间布局。完善建筑物内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分类、收集能力。第五,拆除处置环节,提高建筑拆卸垃圾再利用水平,实现废钢、废铁、废塑料、废玻璃的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效率。使用可再生能源进行固废拆除处置操作工作。
 
  房地产行业虽在实现“双碳”目标的征途上不断迈进,但在实现“碳中和”的路上依然充满挑战。从未来发展与实际应用的角度去看,社会各界需要紧密配合,共同推动建筑行业达到“碳中和”目标。建筑行业需更加注重建筑与生态环境的依存关系,构建合理的建筑标准体系,并通过建筑行业全周期低碳管理等一系列的方式参与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中国房地产金融》:问题来了,技术创新可能需要很长的路要走,您认为应该如何推进技术创新和完善采购配套?
 
  汤哲辉:在建筑可再生能源整合方面,行稳致远地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生产和使用投入,加大新能源(分布式太阳能、风电、储能技术)在城市建筑和乡村地区居住地的推广使用。发挥主电网和微电网在建筑群间的布局和消纳。开展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统筹方式,发展城市建筑输电配电高效性使用机制。
 
  在建筑节能方面,住建部、发改委等7部门联合印发的《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提出,到2022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70%,且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推动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发展。在建筑材料选择中,采用符合当地环境的绿色建筑物热工性能参数的使用,对于导热系数、蓄热系数、热工计算等指标结合“双碳”新要求进行更新或融合。在绿色建筑节能技术中,将绿色建筑节能和前沿智慧家具、智慧楼宇、智慧社区、智慧城市的数字化整合。
 
  在技术配套方面,探索低碳技术采用率纳入建筑行业采购投标评价体系,优先采购达到低碳要求的原材料和设备供应厂商,给予市场准确信号、改变高碳排放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行为。通过建立市场低碳预期行为,可有效降低房地产领域在碳排放上的投资风险和技术风险。引导“双碳”目标实现。同时,采用长效机制既可以引导市场,又可以实现市场有序调整,防止政府投资迅速增大风险。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