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间隐含“碳不公平”状况
竞相开展的减排行动,不仅拉开地区差距,在一定程度上还伴随着“不公平”。
庞军表示,省际间存在频繁的贸易往来,让部分地区成为“隐含碳”净转入地区,无形中为外省承担了部分碳排放,进而在碳排放空间分配及经济效益上均处于劣势地位。“测算显示,隐含碳转入总量最高的是内蒙古、山西及河北,前两个省份为煤炭主产地,而河北重化工业较为集中。由于长期向外省提供能源密集型产品,这些地区已成为碳排放输入型省份。反过来,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制造业发达,为维持自身经济增长,需要从外省大量购买能源、原材料及终端消费品,相当于通过消费其他省份生产的高碳产品,将部分碳排放净转移出去。”
庞军还称,东部沿海部分发达城市走在减排前列,已率先制定碳达峰目标。其中,有的是真正通过技术升级改造、提升节能水平,及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方式减少排放;但也不排除有地区只是简单强调达峰,将高碳产业转移出去。“后者很有可能加剧接续省份的碳排放,站在全国一盘棋角度,需要警惕这样的转移风险。”
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教授王科表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虽已启动,但前期仅纳入电力行业,石化、钢铁等排放大户依然交由地方自主管理。“一方面,相比其他生产经营成本,减碳降碳的成本暂未引起足够重视,没有明显通过产品链向下游传导。减排成本主要由生产者承担,消费端并未付出相应代价。另一方面,各地减排的松紧程度不一,标准和方式也不相同,地区减排的不平衡性在所难免。”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