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在“十三五”时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力度,仅能保障实现到2030年单位GDP
碳排放相比于2005年下降60%~65%左右的目标。
峰值引领型的碳排放总量管理体系
专家们建议,“十四五”时期,我国应从当前“强度主导型”的政策体系过渡到“峰值引领型”的碳排放总量管理制度体系。
同时,现有行之有效的一些政策手段,如淘汰落后产能、新增固定资产准入、节能标识和补贴、新增投资节能评估、可再生能源补贴、
新能源汽车补贴等政策应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继续延续或进行有效改革。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表示,作为《巴黎协定》的核心机制,中国能否更好实施国家自主贡献受到国际社会和国内利益相关者的广泛关注。
“国家自主贡献”是指各方根据自身情况确定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
研究发现,在既有政策情景下,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30年前将持续快速增长,到2020年预计将达到约110亿吨,2025年和2030年分别约为127亿吨、143亿吨。
在国家适当减缓行动情景下,通过实施“十三五”行业规划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中针对2020年的各项政策措施,中国有望实现进一步减排,与未来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速相比,既有政策情景将大幅降低,2020年、2025年和2030年分别将在既有政策情景的基础上下降约7.9亿吨、14.4亿吨和20.8亿吨。
但即便如此,基于既有和计划中的针对2020年的政策,中国仍无法实现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在国家适当减缓行动情景下,2030年的单位GDP碳强度将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64%左右,可基本实现60%~65%的强度目标。但二氧化碳排放到2030年仍保持持续上升,未能实现达峰目标,且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也仅达到17.6%左右,距离20%的非化石能源比重目标仍有差距。
根据国家气候战略中心介绍,比较不同政策的减缓效果可以发现,“十三五”的政策大部分是“十二五”的延续,减排绩效大幅依赖于节能。结构调整类政策的减排贡献为17.2%,而节能类政策的贡献为48.1%。而随着低成本节能潜力的耗尽,实现节能目标的难度将越来越大,潜力将越来越有限。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