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崛起还是野蛮生长?--京津冀发展方式转型将为中国其他区域提供示范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2015-11-03 01:58

经验之一就是:美国的匹兹堡市依赖钢铁这个夕阳产业的时间过长,未能迅速转向产业多元化。在某种程度上,由于缺乏远见,匹兹堡市花了几十年时间才转向更为成功的模式。我们注意到,河北省在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领域有特别的吸引力,这方面的巨大潜力有助于这个地区实现经济转型。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中国环境报:虽然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京津冀地区的可再生能源却发展缓慢。这是为什么?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ai fan g.com

凯特·戈登:这实际上是政策问题。虽然很多人说中国的可再生资源远离人口稠密的城市地区,但其实河北就是个人口稠密、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皆宜的好地方。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ai fan g.com

河北的风力发电能力在全国排第三,太阳能光伏发电能力名列前十,但大部分可再生能源电力都白白浪费掉了,从未输送到消费者那里。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的激励措施被扭曲,不得不继续依赖既浪费又污染的燃煤发电。我们认为,当前电力市场的规划是主因之一,因为在风能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较大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的情况要好得多。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中国环境报:绿色建筑的兴起对京津冀地区的经济转型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凯特·戈登:建筑物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的比例约为40%。试想一下,如果更完善的建筑标准可以帮助中国建造更好的、更节能的建筑,在减少排放方面会有多大的机遇。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在淮河以北的中国北方供暖地区,建筑物历来都是在免费或低价燃煤集中供暖的假设条件下建造的。我们已经在报告中指出,这是冬季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报告也举例说明了北京采用国产技术,经济有效地建造不使用集中供暖的建筑。比如,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里的“近零能耗建筑”示范楼依靠更节能的建筑结构、地源热泵及屋顶太阳能热力发电等方式,进行供暖和制冷,全部都以最低成本实现。这样的节能建筑不仅有经济效益,而且对用户来说要舒适得多,因为可以根据个人舒适度进行调控。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中国正在不断兴建新的楼宇,有时候甚至是全新的城市,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要避免建造非节能建筑或以廉价燃煤供暖为前提的城市。中国已经拥有摆脱这种模式所需的技术。归根结底,2015年新建的任何城市建筑如果还依赖燃煤供暖,就难以自诩为“绿色”或“生态”城市,甚至难说是一座现代城市。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中国环境报:能否结合报告举例说明一下京津冀地区的城市和企业应该怎样向更可持续增长模式转变?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 a i fang . com

凯特·戈登:首先,前面谈到的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近零能耗建筑”就是一例。其次,报告也提到分布式太阳能发电的例子,这种技术有助于目前数量虽少、但越来越多的商业和工业用户摆脱对燃煤发电的依赖。就整个地区的可再生能源和节能建筑发展来说,这些例子只是冰山一角。尽管在中央和地方层面上都绝对有必要采取更综合统一的政策,但这些小型项目的重要作用同样不容小觑,因为它们可以带来相关技术知识和经验,同时鼓励有助于技术推广的供应链的发展。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