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总量”还是“碳强度”?哪种市场体系更能适应未来全球碳交易的要求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田 立2013-06-21 12:33

  中国内地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试点本月在深圳推出,这是自“京都议定书”框架以来第一次内地碳排放交易的尝试。尽管“京都框架”解体后新的国际碳排放交易体系尚未取得共识,但从大势上来讲,“后京都框架”不可避免,与其消极被动等待,不如积极调整适应,这是对的,也是中国经济转型的需要。唯一的问题是,我们究竟要建什么样的市场体系才能适应未来全球碳排放交易的要求,以及转型经济的客观需求?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排.放_交^易=网 t a n pa ifa ng .c om

  据报,此次深圳试点采用的是“碳强度”体系,所有参与者必须达标,否则就要购买新的排放权了。所谓“碳强度”,就是“单位GDP产出(消耗)的碳排放量”,也就是在充分考虑企业产能的基础上鼓励减排,这个体系的宗旨是力图兼顾:既鼓励经济体内部减排,又不伤及整体经济增速。但历史经验似乎总是在告诉我们,经济世界里遍地都是双刃剑,一石二鸟之事往往可望而不可及。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碳强度”交易体系的理想路线图是这样的:企业生产时必须先考虑交易体系对碳强度的指标要求,如排放不达标,要优先考虑减排,即客观上激励企业研发减排技术;如达标(或低于指标要求),企业就可把剩余的排放权交易出去,并将获得的资金投入扩大再生产中。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这张路线图存在诸多假设条件,首先,假设企业碳强度不达标时一定通过减排来满足监管要求。但实际上由于碳强度的分母是GDP,是个通过产值体现的量,而这个量又是产量与价格的乘积(实际比这复杂,为了便于分析暂且简化),于是,企业完全可通过提高产品市场价格来加大这个分母,以此降低碳强度来达到指标要求。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尽管在这个过程中有个定价权问题,当然在完全竞争市场,生产者不存在这个定价权。但审视当前最主要的排放大户,其产品并不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比如电力企业,就具有相当程度的自主定价权,深圳试点尚未开启,关于电力价格市场化(其实就是涨价)的诉求就已在倒逼到有关部门了。就算在所谓的完全竞争市场,碳强度这种交易机制也不是在激励减排,而是激励生产者通过勾结来改变市场结构,因为这样做的成本不见得比减排来得高。更何况,还存在通胀周期因素。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企业并非只有减排这一条路,碳强度交易机制就难以发挥激励减排的作用,设计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 an g.com

  这还仅仅是表面问题。再看上述路线图的第二个假设:企业一旦可通过交易剩余排放权获利,便会进一步加大减排技术开发力度,预期通过更多的剩余排放权交易实现获利。这个假设看似有一定道理,实际却忽视了另一个更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剩余排放权的价值如何体现。比较容易联想到的,就是刚刚说过的直接获利,但如只考虑直接获利的话,减排技术开发有可能是经济世界里最不经济的行为了:一项技术从立项到实验,从试行到应用,其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如仅仅为了最终那屈指可数的排放权收益,真不知世上还有什么比这更赔本的买卖了。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