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陆化普:中国交通绿色低碳转型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

文章来源: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陆化普2025-02-14 13:15

加快我国交通绿色低碳转型的对策建议

 
为加快我国交通绿色低碳转型,从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两个角度考虑,总体上应该从绿色低碳发展规划,优化交通结构的系统对策和实施方案的制定,切实提升公交服务水平,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低碳交通运输工具的推广应用,创新绿色低碳的交通服务模式,统一交通物流大市场建设,大力度全面提升城市绿色交通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精准化服务水平等方面全面加强。
 
1.强化绿色低碳发展规划:通过规划引领,实现全环节的综合交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通过综合交通绿色低碳规划,在网络、通道、枢纽三个层面抓好各种运输方式一体(综合运输)绿色低碳交通综合规划设计,实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交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实现全环节的绿色化。
 
从规划层面实现多种运输方式深度融合,实现多种运输方式发展规划 “一张图”,从根源上实现绿色、一体。
 
发挥各自优势,构建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完善、运能充分、规模适宜、运输结构合理的一体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和无缝衔接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当前,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和重点是衔接和末端,应制定全方位突破衔接换装、换乘不好的长期痼疾,打一场“无缝衔接、零距离换装、换乘”的总体战略,显著提高交通效率和绿色化水平。
 
在交通通道中,各方式结构、运能与需求匹配,支撑绿色交通发展,充分利用通道资源,实现通道资源集约节约,通道内交通资源的合理配置、集约利用。
 
各方式在枢纽中首先保障物理设施一体化,为枢纽交通功能和空间功能完美结合奠定基础。在城市区域,大力度推进公共交通导向的交通与用地深度融合开发模式,从源头上改变交通需求特性和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从根本上解决提高效率和绿色化水平的目标。
 
同时,在绿色总体规划设计基础上,做好各领域绿色专项落实规划设计、实施方案、专项行动方案及评估体系。
 
2.采取综合措施切实优化交通结构:促进形成绿色交通主导的交通出行体系。
 
实现货运门到门一单制。健全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标准及服务体系,推进多式联运服务规则衔接,推广应用标准化多式联运电子运单,推进多式联运信息互联共享,加快多式联运数据开放,支持多式联运信息集成服务发展,推广应用标准化多式联运电子运单,大力培育多式联运经营人,鼓励骨干企业向多式联运经营人转型,引导多式联运相关企业加强协同协作。
 
实现客运门到门一票制。首先加快建立铁路、公路、水运、民航数据共享机制,实现各运输方式间数据共享,其次基于建设与改造促进交通基础设施无缝衔接零距离换乘提供高水平的枢纽衔接一体化联运服务,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内各方式运营主体深度合作融合,打造一体化换乘服务模式,此外,通过建立统一跨方式安检制度、跨部门协同配合机制、制定客运枢纽安检互认标准、无感安检要求等方式,推动实现交通出行无感安检、跨方式安检互认。
 
3.切实提升城市公交的服务水平:抓住城市更新机遇,大力度推进定制公交和需求响应式公交等创新公交发展模式。
 
新形势下,以“门到门”高质量服务为目标,致力公交服务质量提升,抓住城市更新机遇,深化公交系统与城市功能的深度融合,推动更加满足市民出行需求的公交“六进”——进小区、企业、园区、学校、医院、商圈,鼓励企业根据市民的多样化需求提供公交服务产品,提供定制化、需求响应、精准化等多样化高品质公交服务,创造公交门到门服务的生活模式。如杭州开通“六进”线路231条,覆盖全市224家企业、25家三甲医院、54个产业园区、195所学校,推动地面公交线网客流总量提升21.9%,每百公里客流量提升31.2%。厦门的公交“六进”工作很有特色,值得借鉴。
 
4.推动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扎实推进基础设施的绿色建设、绿色运维和使用。
 
推动交通基础设施设计的BIM技术深度应用。建立绿色低碳理念的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养护体系,推动交通基础设施设计的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技术深度应用,并推广应用。
 
交通通道由单一向综合、由平面向立体发展,统筹交通通道资源利用,有效利用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统筹安排各种运输方式交通廊道选址,多种运输方式相互协同、深度融合,一体化协调建设时序。
 
在建设过程中实现建筑垃圾利用、铣刨料利用、矿渣利用、废旧路面材料回收利用等,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在道路建设和养护中应用。如宁夏建立了公路废旧材料低碳循环高效利用模式,其乌玛高速宁夏石嘴山段全线44公里路基路面100%实现固废资源综合利用,同时宁夏提出到2025年,全区基本实现公路沥青路面旧料“零废弃”目标。
 
建立科学合理的交通基础设施生态修复体系,逐步全面推进生态友好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运输环境监测智能化水平,强化交通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积极进行交通基础设施生态修复。对交通基础设施生态进行系统评估,对不符合生态要求的交通基础设施进行生态修复工程建设,落实生态补偿机制,降低交通建设造成的生态影响。
 
5.推广低碳交通运输工具:全面推进清洁能源交通装备研发与应用,实现绿色交通工具为主体。
 
交通装备的绿色化、低碳化是绿色交通发展、实现交通节能减排的重要举措。
 
鼓励绿色交通工具应用,为广泛应用提供基础条件和环境政策。例如,制定经济补偿、规范使用、加强监管执法等措施促进以新能源为代表的运输工具绿色化。
 
优化交通装备结构,充分利用交通运输大规模设备更新契机,加快新能源、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在中重型货车和船舶中的应用,完善供电、加气等配套设施,提高交通运输装备生产效率和整体能效水平。
 
6.创新绿色低碳模式:鼓励创新,实施促进绿色低碳交通新模式。
 
建立完善的绿色低碳规划设计建设标准体系及实施监督反馈机制,设施建设和服务提供向绿色化、集约化方向倾斜,如道路资源向绿色方式倾斜等。
 
建立市民参与机制,形成全社会绿色低碳共建,提升市民参与的内驱力。研究推广设置市民绿色出行碳账户,将城市交通纳入碳交易体系。如成都市于2022年11月推出“碳惠交通”绿色出行积分平台,用户超过60万,日均活跃用户12万,累计践行绿色出行8249万余次,实现碳减排量约6万吨,相当于一年种树545.26万棵,市民积分可以兑换地铁、公交免费出行单次卡,共享单车免费骑行单次卡,等等。
 
基于大数据,利用新技术,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创新提高运输组织精细化程度和信息化水平,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推广包括多式联运、城市共同配送等在内的高效、便捷、先进的运输组织模式。
 
7.消除壁垒,区域交通资源一体化优化利用:切实加快建设全国统一交通物流大市场。
 
在形成便捷、高效、通畅的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络的基础上,完善综合运输市场规则和标准,消除不合理的限制和障碍,促进资源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打破地区之间的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加强区域间的协调合作。
 
此外,推动“产业+交通+物流”融合规划、统筹联动,突破目前各自独立规划,在同一规划中把产业发展、枢纽区域发展、物流体系建设、交通体系建设等发展规划一体化融合值得重视强化,也是交通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点。
 
8.借助大数据、新技术,促进智能深度发展应用:大力度全面提升城市绿色交通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精准化服务水平。
 
打破信息孤岛,建立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信息共享模式,着重以问题导向,从需求出发,以智能化为手段,提高综合交通数据资源利用水平,以智能化管理和智能化出行服务为目标,坚持实用原则,重视应用效果,实现智能分析研判、智能规划决策、智能组织管理和智能一体化服务并举,切实通过发展智能交通将交通治理提高到新的水平。
 
围绕实现客运“立体换乘”、货运“无缝衔接”目标,优先发展旅客联程联运,大力发展货物多式联运,构建多层级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和综合运输服务系统,不断提升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一体化发展水平。如重庆在公交轨道换乘方面,改造前公交停靠站点平均换乘距离215米,改造后缩短至35米,基本实现轨道出入口100米范围内公交换乘设施全覆盖。
 
建立城市居民碳积分等制度,积极鼓励低碳出行,形成绿色出行新风尚。
 
参考文献:
1.傅志寰等. 交通强国战略研究[M].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9.
2.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EB/OL]. (2024-07-31)[2024-11-10]. https://www.gov.cn/gongbao/2024/issue_11546/202408/content_6970974.html.
3.有效应对交通运输结构绿色转型面临的挑战[EB/OL]. (2024-06-24)[2024-11-10]. http://www.rmlt.com.cn/2024/0624/705692.shtml.
4.陆化普等. 宁夏综合交通绿色发展路径与战略[M].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24.
5.以全国统一大市场,促交通、物流与港口协同发展[EB/OL]. (2024-7-31)[2024-11-15]. https://www.zgsyb.com/news.html?aid=689770.
6.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 我国城市公交发展现状调研分析报告[R]. 2024.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 an g.com


文|陆化普  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2024055651号-1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