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南常委: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 培育绿色新质生产力

文章来源:人民政协报碳交易网2024-08-15 23:22

绿色低碳发展政策实施成效与主要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低碳发展机制不断健全,为加快结构性调整、发展绿色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推动力,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显著。
 
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一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2年服务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到2023年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比2012年下降9.3个百分点、上升7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培育发展壮大,2022年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3%,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12年的9.4%提高到2021年的15.1%。二是能源绿色转型步伐加快。2012-2023年,我国煤炭消费比重从68.5%下降到55.3%,下降了13.2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从9.1%提升至17.9%,提高了8.8个百分点,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突破15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煤电装机。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2012-2023年,我国单位GDP能耗下降了26.8%,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超35%,主要资源产出率提高60%以上。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超过6%的经济增长,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三是交通运输结构不断优化。2018年,我国启动“公转铁”“公转水”,至2023年底,铁路和水路货运量占比由25.2%上升到26.3%,公路货运量占比由74.8%下降为73.7%。公路货运新能源清洁能源车辆比例持续提升,长江经济带船舶岸电使用量同比增长66%。
 
重点行业技术进步突显。一是煤电行业企业清洁化进程加快。截至2022年底,全国达到超低排放限值的煤电机组约10.5亿千瓦,占全国煤电总装机容量94%;“十四五”前两年,煤电“三改联动”改造规模合计超过4.85亿千瓦,完成“十四五”目标约81%。二是钢铁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大幅提升。截至2023年6月,270余家钢铁企业约7.6亿吨粗钢产能已完成或正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62家钢铁企业3.14亿吨粗钢产能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并公示,钢铁企业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已基本低于国际先进钢铁企业。三是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陆续推进。《关于推进实施水泥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要求到2025年底前,力争50%水泥熟料产能完成改造;到2028年底前,重点区域水泥熟料生产企业基本完成改造,全国力争80%水泥熟料产能完成改造。四是数字化、绿色化融合水平不断提高。全国已建成6000多个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5G+工业互联网”率先在钢铁、采矿等10个重点行业领域形成典型应用场景,培育近5100家绿色工厂。
 
以“新三样”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一是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绿色产业展现出强劲的新动能。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市场占有率达到31.6%,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二是锂离子电池产业延续增长态势。锂电池产量为239.3亿只,同比增长2.88%,出口数量为37.73亿只,同比增长10.06%,出口金额达到509.19亿美元,出口金额同比增长79.12%,出货量在全球锂离子电池总体出货量的占比达到69.0%。三是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和最具竞争力的清洁能源产业链。光伏组件产量连续16年位居世界首位,2023年量产先进光伏电池转换效率达到25.5%。风电机组制造产能占全球六成,全球前10家风电整机企业中有6家中国企业,主要零部件国产化率达到95%。
 
经过不断努力,绿色低碳发展政策机制实践取得积极进展,对培育发展绿色新质生产力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但同时我们深刻认识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绿色低碳发展任重道远,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这需要不断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政策机制,为加速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不断壮大绿色新质生产力提供支撑。一是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整体有待提高。我国传统产业体量大,在制造业中占比超过80%,相当规模的制造业在国际产业链中还处于中低端,新兴市场有待进一步激发。二是高耗能、高碳排放特征依然突出。我国煤炭消费量能源生产总量与煤炭消费量都居世界首位,2023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57.2亿吨标准煤,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55.3%,原油进口依存度为73%。单位GDP能耗仍然较高,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发达国家的2-3倍。公路货运量在全社会货运中占比仍较高,公路货运量增速高于铁路货运量。三是绿色低碳技术成本高且尚不成熟。不同低碳技术的技术特性、应用领域、边际减排成本和减排潜力差异很大,各类技术系统集成难,技术种类多,成本昂贵,存在自主创新不足、关键技术“卡脖子”等问题。四是绿色消费导向性政策有待加强。涉及产业链、供应链绿色化发展缺乏强制性约束政策,政府绿色采购效率有待提高,绿色低碳产品有效供给和需求不足,且生产成本和价格较高,绿色标准认证管理体系“碎片化”,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还未成为全社会风尚。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2024055651号-1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