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步推进“电能替代”,助力绿色低碳转型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林伯强 ▪ 黄辉2024-06-27 08:25

推进电能替代面临的主要挑战

 
电能替代是一项长期且持续的工作。尽管我国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一直在稳步提升,但是近年来替代电量的下降和替代电量占用电增量比重增速的放缓,表明我国的电能替代工作已处于初步成长阶段向深入推进阶段过渡的关键时期。顺利跨越这一阶段,进一步在电能替代上取得新的突破,需要应对以下几点挑战:
 
(一)生产侧电能清洁化水平不足。
 
首先,电能生产侧的清洁化是实现整个能源系统清洁化的基石。传统能源生产往往伴随着大量的环境污染和碳排放,而清洁能源生产能够显著降低这些负面影响,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其次,电能生产侧的清洁化直接影响电能替代的推进速度和效果。清洁能源的生产能够为电能替代提供可靠的能源支持,降低能源替代成本,提高替代的可行性和吸引力。只有在电能生产侧实现了清洁化,才能够更好地推动电能替代在消费侧的广泛应用和普及。另外,生产侧清洁能源技术尚未完全成熟,特别是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应用仍然存在着一些限制和不足。例如,太阳能和风能的波动性和不稳定性,以及储能技术的成本和效率问题等,都是制约电能供应清洁化发展的技术挑战。
 
(二)电能替代项目的经济性较弱。
 
首先,电能替代缺乏专项补贴的支持。目前我国电能替代工作已进入“深水区”,前期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容易推进的电能替代项目基本完成,接下来的电能替代推进难度越来越大。然而,当前电能替代政策仍以规范引导政策为主,缺乏对电能替代的专项补贴。其次,电能替代项目初期投资建设的经济性较低,技术装备研发周期较长,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导致电能替代工作难以推进。加之项目的后期运营或面临补贴退坡,用户替代意愿较低。另外,电能替代项目大规模的接入,对电网等的配套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电能替代项目的电力投资和运维成本难以通过售电回收,间接增加了电能替代的难度。
 
(三)消费侧用户替代意愿较低。
 
首先,消费侧的用户可能关注电能替代方案的经济成本,包括初始投资、运营费用以及长期维护成本,高昂成本将影响用户接受电能替代的程度。其次,电能替代技术的可行性和实用性、电能替代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也将影响用户的接受意愿。另外,部分欠发达地区相当数量的居民用户因长期习惯使然,仍使用煤炭等传统能源进行日常取暖,对电能替代项目接受意愿较低。
 
(四)技术设备标准体系建设不完善。
 
首先,目前电能替代项目涉及的多种技术和设备多是分散和碎片化的,缺乏统一的装置技术要求和效果评价方法,市场鱼龙混杂。其次,电能替代标准体系相对滞后,未能及时跟上技术的创新步伐,电能替代设备设计生产质量、销售商的服务水平良莠不齐。另外,电能替代标准体系的缺失导致了无法从宏观上对电能替代进行统筹规划和把控。尽管我国参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制定了部分标准,但仍然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进而阻碍了电能替代的成效。
 
(五)电能替代增加用电最大负荷和保供压力。
 
加快推动电能在工业、交通、建筑等终端领域消费显著推高了全社会用电最大负荷水平。特别是空调、厨房电器等具有典型时段性用电特征的商业和居民类的电能替代项目增加,导致用电负荷呈现峰谷差拉大的趋势。多年来,我国的最大用电负荷增速都高于用电量增速,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行面临着较大压力,迫切需要电源、电网建设等各方面跟上节奏。然而,相应的基础设施投资还面临着为推动低碳转型、保障峰时用电和系统平衡而带来利用率不高和盈利能力不强等问题。对于用户而言,特别是一些高附加值的产业,也会担心电能替代会造成能源供应形式单一和峰时电力供给不足的情况,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和用户生活体验。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2024055651号-1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