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化,对新发传染病防控也至关重要
气候变化对传染病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首先,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将改变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从而加速人们和野生动植物的迁徙,这将使人类和野生动物的接触越来越频繁而大大增加了动物疾病蔓延到人类的风险,例如,研究人员发现1998~1999年马来西亚的Nipah病毒爆发正是由于气候变暖背景下,爆发了森林大火和干旱,导致大量蝙蝠开始前往农场果树觅食,于是蝙蝠携带的病毒便传染给了农民饲养的同样以农场果树为食的猪,最后传染给了农民。此外,人畜共患病传播媒介及宿主如昆虫、啮齿类动物等的栖息场所发生变化,病原体在新的区域传播,还会造成传染病的新发与再发规律发生改变(田怀玉等,2017)。
其次,全球气候变化将直接或间接影响许多传染病的传播,尤其是虫媒传染病如疟疾、血吸虫病、登革热等。以登革热病为例,每年全球有25万到50万登革热病例,若不及时治疗,病死率高达达到40%-50%,目前,登革热主要分布在一些热带地区,但随着全球趋暖,登革热分布范围可能扩大(传播登革热病毒的蚊虫易被霜冻和持续低温天气杀死)(童世庐,2000)。
再有,全球气候变暖下冰川冻土逐渐消融,将导致大量蛰伏其中的古老病毒和细菌的释放。美国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发布的《2018年北极年度报告》推测,像西班牙流感、天花或鼠疫等已经被消灭的疾病可能会被冻结在永久冻土中。2014年,法国的一项研究提取了一种被封存在永冻层中长达3万年的病毒,并在实验室对其重新加热。尽管已经过了3万年,但该病毒仍迅速复活。2016年,在北极圈内的亚马尔半岛上,曾有一名 12 岁的男孩因感染炭疽死亡,至少有 20 人也因此住院治疗,此次炭疽疫情正是来源于数十年前一头死于炭疽感染的驯鹿,其尸体被封存在“永久冻土”表层下,直到2016年夏天永久冻土的解冻使其暴露出来,并将具有传染性的炭疽菌释放到附近的水体和土壤中,然后进入食物供应链,最终导致部分人类感染[5]。
最后,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导致一些原本只在较低温度下才能生存的病原体逐步适应温暖的环境,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分子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教授Casadevall等人最近发表在《mBio》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已经发现了某些病原体正适应变暖环境的证据(Casadevall, etc. 2019)。
此外,水环境污染可能引发一系列水源性传染病的爆发,如霍乱、痢疾、伤寒等(董建荣,2001);生物多样性丧失也会对传染病的爆发与传播造成影响。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_交^易=网 tan pa i fa ng . c 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