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低碳转型任重道远
“徐州经验”对徐州来说是积极的,也是务实的,是徐州作为老工业城市转型初期的地方实践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对城市社会经济均产生了较为正面的影响。
从矿区治理角度来说,徐州经验的确提供了一种塌陷地治理和城市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有效思路。从经济角度来说,据徐州官方统计,转型前即2007年徐州GDP为1679.56亿元,转型后2017年GDP快速增长到了6605.95亿元,10年年均增速达11.57%,远远高于江苏和全国均速。其中,旅游业发展显著,从2007年寥寥无几的旅游景点和仅仅100多亿元的旅游收入,到2017年A级景区70多家(其中4A级景区达19家),旅游收入666多亿元,徐州已经成为江苏乃至华东地区重要旅游城市。据2017年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发布基于大数据的城市排名中,徐州被列为重要的二线城市,并预测其经济总量将超越山东省会城市济南,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中心。
尽管如此,但目前为止“徐州经验”与典型意义上的“城市低碳转型”经验也许还有一段距离。城市低碳转型不仅是关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友好(徐州所做的城市环境建设和生态修复工作),不局限于发展几个“看上去低碳”的产业(如生态旅游、光伏等),而更大程度上,是关于社会-经济综合转型——技术、教育、制度、文化、产业上形成的联动性,且均服务于(并持久保障于)整个城市的低碳产品的生产、消费和流通。
更重要的是,城市低碳转型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应该是多方参与的,且有高度共识性的,应包含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民众的合作和共赢。不同主体的低碳行为应该是利他的、且有目标性和价值性。徐州经验提供了一种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模式和方向,重要的是这种经验是如何逐步形成的,而不是其模式有多“低碳化”。
能源基金会低碳城市项目主任王志高指出:“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和利用基于地方的独特资源、环境禀赋和历史条件,充分考虑土地、人口、经济、社会诸多方面的影响,做好顶层设计,例如编制符合实际的城市转型发展中长期规划,做好城市定位,形成新的发展生态,这包括基于低碳和绿色的目标体系、激励体系、产业链条、金融体系、空间体系、消费体系、人力和教育体系,等等。从这个意义上,徐州的确任重道远。”
(作者系浙江财经大学城乡规划系副教授)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