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一带一路”绿色金融发展呈现怎样一个趋势?
中国经济时报:你认为未来“一带一路”绿色金融发展呈现怎样一个趋势?
王遥:未来“一带一路”绿色金融发展潜力巨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绿色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缺口很大,绿色金融可以很好地填补这些需求。从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看,全球经济增长不稳定,基础设施将再次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具有经济可持续性、环境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的可持续基础设施有利于经济社会进入可持续发展轨道。而推动“一带一路”可持续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需要大量投资,绿色金融可发挥核心作用。例如,通过在开发性金融机构、政府、主权财富基金、私人资本之间组成共同融资结构、混合金融或辛迪加贷款,以扩大基础设施资金供给基础和畅通资金供给渠道,充分发挥多边性、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和社会资本的协同互补优势,并为促进优惠气候资金提供者、捐赠者、私人基金会和机构投资者之间的合作寻找创新路径。
其次,当前,金融机构及投资者更加关注项目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投资需求的增速也在不断提高,较之高污染、高排放的项目,环保和节能的项目更受到投资者的青睐。在这个过程中,整个金融体系都在不断地绿色化。截至2018年10月底,中国投资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清洁交通及清洁能源项目有51个,其中清洁交通类项目20个,清洁能源类项目31个。项目遍布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欧洲、非洲等主要大陆。这些项目不仅可以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提高整体生活水平,还可改善当地的气候条件
此外,“一带一路”绿色金融产品种类并不丰富,产品也缺乏创新,仍有许多领域和项目值得关注和深度挖掘。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股权融资等多种创新金融工具和机制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可持续基础设施领域。比如,可以依托中国在绿色金融领域的领先优势和人民币国际化趋势,推动发行跨境绿色基础设施项目本币债券,设立区域性多双边绿色基础设施基金和促进绿色项目广泛应用PPP模式等;通过分阶段融资,即针对可持续基础设施不同阶段的风险收益特征进行投资,以合理使用稀缺的财务能力和撬动广泛的私人资源。而通过风险分担资金机制,可以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可持续基础设施领域。
与此同时,中国作为绿色金融引领国,应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国家的能力建设和知识分享工作,为克服社会资本进入可持续基础设施项目的壁垒和障碍因素开发相应的知识工具和能力支持机制,主要包括:绿色金融顶层设计和各项制度安排、绿色金融创新工具和
方法学开发、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等方面。同时重点关注和管理“一带一路”投资的环境和社会风险,充分发挥政府、协会、科研机构的作用,通过组织全面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相关的能力建设,使参与对外投资的国内金融机构和企业了解“一带一路”投资项目所涉及的环境和社会风险,掌握环境风险量化分析方法,并将之纳入到内部风险控制程序之中。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