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城市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低碳发展既是一件新生事物,也是一项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调研及分析发现,随着低碳试点工作的不断深入及低碳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一些深层次的问题、矛盾和挑战逐渐显现,这里既有思想不统一、目标不落地等认识问题,更有制度创新动力不足、制度执行难以落实等实践问题,亟需进一步凝聚共识,强化使命,大胆探索,力争在重大制度执行和发展模式创新上取得突破。
调研发现,保定市低碳试点工作亟需在发挥目标引领、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上下功夫。一是低碳发展目标落实不到位。保定市虽然在“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坚定走高端引领、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明确要求做好低碳城市规划、加快低碳城市建设、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全面推进低碳城市试点,但并没有将“十三五”期间的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纳入其中,相较于“十二五”规划纲要将“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列入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的做法,碳强度指标约束性作用有所弱化,也没有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明确的碳排放强度年度下降目标及低碳试点工作具体任务,而且至今尚未研究提出明确的地区碳排放峰值目标,难以形成加快促进低碳发展的倒逼机制。二是低碳制度探索创新不到位。尽管国家有关开展低碳试点的通知中,明确要求试点地区探索建立重大新建项目温室气体排放准入门槛制度,积极创新有利于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保定市在低碳城市试点方案中也明确提出“研究制定低碳产品认证和标准标识制度”,但相关工作至今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也没有在碳排放统计核算、碳排放总量控制、碳排放交易等制度层面开展有益探索,难以形成绿色低碳发展的创新驱动机制。三是考核评价制度执行不到位。保定市虽然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分解至下辖各县(市、区),但并没有将控制温室气体方案的任务对部门、行业进行分解,也并未将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指标完成情况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干部政绩考核体系,难以形成有效推动低碳发展的责任与压力传导机制。
调研发现,石家庄市低碳试点工作亟需在推进条例落地生根、强化制度执行上下功夫。时过一年,我们再次调研座谈发现,《条例》的起草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至今尚未采取有效的执行措施和手段,主要表现为:一是《条例》实施细则和相关配套政策落实不到位。《条例》第十章第六十一条规定“市人民政府根据本条例制定实施细则”,第二章第八条和第九条规定要将低碳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依据规划编制低碳发展实施方案”,然而在实际执行中,《条例》实施细则和石家庄市“十三五”时期低碳发展相关规划或方案尚未正式出台;二是《条例》提出的法律制度体系建设落实不到位。《条例》第二章和第四章第二十一条明确提出了建立一些低碳发展各项基本制度,包括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低碳目标完成考核评价及公开发布制度、低碳发展指标体系、低碳产品认证制度和碳排放评估等碳排放管控制度,然而在实际执行中,上述各项制度至今尚未真正建立;三是《条例》实施的监督执法落实不到位。《条例》第八章第四十四条和第四十五条中明确规定了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或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定期听取和发布同级人民政府就本行政区域低碳发展情况的汇报,以及组织低碳发展专项执法和通过质询、询问、视察等方式进行监督。然而在实际执行中,尚未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向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就《条例》落实情况进行汇报,也未有相应人大及其常委对同级人民政府就《条例》落实情况开展质询监督和执法活动。
初步分析发现,雄安新区低碳发展亟需在提高战略定位、推进有机融合上下功夫。《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到2035年基本建成绿色低碳、信息智能、宜居宜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并明确要求坚持绿色低碳发展,严格控制碳排放,打造绿色低碳、安全高效、智慧友好、引领未来的现代能源系统,推广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保护
碳汇空间、提升
碳汇能力。对照规划纲要的战略思路目标与具体任务要求,我们认为尚有两个方面亟需进一步加强:一是雄安新区的低碳发展战略研究尚不到位。对标对表“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战略要求,需要进一步研究提出新区在2035年率先实现近零排放的战略目标,研究提出新区在产业低碳化、能源低碳化和生活低碳化方面中国排放标准的先进值,研究提出新区低碳发展目标责任体系、评价考核体系和统计核算支撑体系的建设方案,研究提出新区实施近零排放区示范工程建设、零碳排放建筑试点示范以及低碳交通示范工程的总体设想;二是雄安新区的低碳发展理念融入尚不到位。进一步将低碳发展目标融入到新区相关发展规划,不断提高新区低碳建设水平,将低碳标准要求融入到新区产业规制、能源供应、生活消费等领域,加快培育绿色低碳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将低碳技术融入到创新能力建设中,持续解决产业、产品与低碳技术深度融合的问题,实现绿色低碳与经济社会发展协同融合。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