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模式、实现绿色转型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张军扩2012-11-06 13:11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持续提升,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以空前的速度增长和积累,在不断提升人类生产生活水平的同时,也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但与此同时,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病也越来越清楚地表现出来。这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包括各种污染物排放所导致的对环境的污染,对矿产、森林、土地、淡水等资源的过度开发、开采所导致的对生态的破坏,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由于温室气体排放所导致的气候变暖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生态危机。二是资源供求矛盾越来越尖锐。传统发展模式大量依赖对自然资源特别是那些不可再生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必然导致这些资源数量的不断减少直至最后枯竭,从而使得发展进程难以持续。然而这还只是过去大约两百年的发展进程以及当前发展所导致的问题。稍加分析不难发现,过去两百年,发达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所涉及的人口总数不超过10亿,而新一轮全球范围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所涉及的人口加起来可能会接近30亿,是前一次工业化所涉及人口的三倍。如此规模的人口走向工业化、现代化,如果还沿用过去传统的发展方式,那么对资源、环境和生态产生的灾难性影响是不难想象的。因此,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走不主要依靠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自然资源、不以环境生态破坏为代价的绿色发展之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的协调,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二选择,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实现绿色转型对于新兴经济体实现可持续发展而言既是巨大挑战,也是重大机遇
  
  为什么说是巨大挑战?从上面的分析可见,绿色经济或迟或早必将成为下一步发展的方向和竞争的焦点。谁掌握最先进的绿色技术,谁最先抢得市场先机,谁将会在下一轮全球绿色产品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我们看到,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在此方面采取了不少战略性举措。比如2009年OECD发布了《绿色增长宣言》;2010年欧盟出台了《欧盟2020》,将创新和绿色增长作为提高竞争力的核心战略,等等。如果新兴经济体不能及时更新战略,迎头赶上,那么势必在下一轮绿色产业竞争中处于被动。而我们不难看到,在实现绿色转型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新兴经济体至少存在三个方面的劣势或不利因素:一是新兴经济体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等建设不可避免,因而对资源、能源的需求量很大;二是技术水平总体较低,创新能力相对薄弱;三是资金实力相对不足,难以从供给和需求两个侧面对绿色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尽管如此,也要看到新兴经济体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所具有的一些有利因素。从中国的情况看,至少有三条:一是具有需求方面的独特优势。与发达国家相比,新兴经济体市场需求不仅潜力大,而且增长快。所以在扩大生产满足需求时,可以“用新技术来满足新增需求”,而不需要大量淘汰现有的技术和生产能力,可见新技术应用的阻力相对较小。国内潜在市场巨大,有利于新产业的成长及其规模化发展,积累产业发展的经验,快速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也有利于迅速回收投资成本,缩短新技术应用周期,推动技术以更快的速度进步。二是强大的制造业优势使得新兴经济体具有迅速将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三是与其他方面的技术相比,绿色发展技术大多属于新兴技术,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技术差距相对较小,有些甚至在同一起跑线上。因此,如果政策得当,完全有可能迎头赶上,甚至后来居上,形成竞争优势。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0放_交-易=网 t an pa ifa ng . c om

  
  走绿色发展之路已经成为中国坚定不移的战略选择
  
  中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个《纲要》还将“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中国“十二五”期间的重点任务之一,并从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目标要求和政策部署。
  
  中国选择走绿色发展之路,既是对全球范围所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的积极响应,也是中国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中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相比,工业化、现代化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更加严峻。多年来,中国高度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比如,从2006年到2010年的中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期间,中国单位GDP能耗降低了19.1%,二氧化硫和COD排放总量分别下降了14.29%和12.45%,扭转了第十个五年规划后期单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上升的趋势。另外,中国在提高工业“三废”治理率、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和城市空气质量、增强环境治理能力和生态环境恢复等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当然,我们也清晰地看到,由于国情特点、发展阶段和体制因素等方面的制约,这些成绩的取得还是十分初步的,中国经济资源消耗高、环境代价大的粗放发展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如果说这种增长方式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难以避免、因而还具有一定合理性的话,那么在中国经济已经跨过中等收入门槛、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情况下,这种粗放的发展方式无论如何难以适应全球和中国自身资源环境条件的需要,从而也不可能将中国引向现代、和谐的高收入社会。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