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海油新能源的“没落”
对于中海油放弃新能源的原因,或许可以将其归咎为换帅与逐利。
彼时,相较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在“三桶油”中实力最弱。其独有的海上对外合作专营权也于2009年被打破,发展新能源成为中海油的“新机会”,傅成玉正是看到了这一“新机会”,才将新能源业务列为未来发展的重点。
傅成玉坚定的认为,中海油有两个“刻不容缓”。一是更充分地开发海洋油气资源,从浅水走向深水,从300米水深向3000米水深进军;二是在发展传统能源的同时,加快清洁绿色低碳能源的开发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探索新产业,推动产业转移。
然而,自从2011年傅成玉调离起,中海油开始放缓新能源领域的投资,2012年后,再也不见中海油大会小会讲新能源公司的重要性,而且逐步暂停了这方面的投资。2014年,中海油开始大幅剥离风电业务,并提出将油气主业摆在突出位置,新能源公司也随之解散。
在业内人士看来,后来掌管中海油的王宜林更加注重传统的油气资源的开发,而且当时国际油价持续走高,对于一家石油公司而言,油气的高额利润远超过新能源公司微薄的利润。
其实,自2011年风电行业在经历了5年高速发展后,就已经急转直下,迎来了一轮寒冬。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11年度,全国风电弃风限电总量超过100亿千瓦时,平均利用小时数大幅减少,个别省(区)的利用小时数已经下降到1600小时左右。
超低的风电招标
价格让中海油无利可图,而已开工的项目也不得不遭遇因电网配套跟不上等问题被迫“弃风”。同时,新能源产业开发启动不久,生产装备成本、工艺等成本较高,当时无论光伏组件、整机、储能、动力电池的成本都居高不下。
由于当时新能源领域并没有可以实现的盈利环境,不论政策法律环境还是硬件设施都不具备合适的投资环境,中海油新能源公司除了2012年盈利993万元外,其他年份均处于亏损状态。
这些因素也让公司决策层后来把专注重点转回到油气上来。
“中国海油开发新能源不是作秀,而是踏踏实实做项目。”中海油新能源公司唯一一任总经理郑长波在2009年内蒙古化德风电项目并网发电时表示,“要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把新能源产业打造成中国海油的支柱产业之一”。
可惜的是,中海油新能源没有迎来他所谓的“10年”,2013年底,郑长波被调离中海油新能源公司。2017年,这个怀揣新能源梦想的管理者从中海油辞职。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