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担任独立的PPP竞标者存在两大先天不足

文章来源:和讯银行2015-11-03 11:20

其次,要明确银行参与PPP的定位。近两年,PPP大力发展,金融机构表现出很高的热情,银行的动力在哪呢?我觉得第一PPP项目多为基础设施和市政类的领域,投融资的规模庞大,财政部和全国正在推的大概3.4万亿,按照最新的下调后的资本金比例25%来计算,仅负债投资空间就达到5万亿,虽然我不认为PPP可以完全替代政府投资,但是它还是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第二,大资管时代的到来,银行业的改革不断加速,如何提升财富管理的能力,成为银行面临的重大课题。由于PPP项目的收入相对稳定,能产生持续的现金流,属于长期而且低风险的项目,可以对冲多元化资产的风险,符合银行经营的原则,因此银行参与PPP有其内在动力,未来的规模还将进一步地放大。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 放_交-易^网^t an pa i fang . c om

银行谈PPP的问题,必须明确银行在PPP中的定位,在业内引起了较多的争议,我个人认为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并不适合担任独立的PPP竞标者,为什么?从PPP的本质来考虑,金融机构存在两个先天的不足,一个就是不具备项目的经营能力,银行资金是有优势,并不擅长项目的建设管理运营和专业化队伍,而PPP成立的前提恰恰是要形成新的市场化主体,进而提升公共服务产品的质量和水平,显然只有资金优势是不符合的。另外一个就是PPP项目周期一般比较长,而且期限相对固定,其运营管理不能中断,但是金融资金是从社会上来,有一定的期限,如果完全依靠金融机构,缺乏一个可持续的循环载体,很难规避投资者的分红对冲的风险。实际上这个过程就是有一个合格投资商、合格运营商的构建的问题。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 om

因此,PPP实际上成了企业跟金融机构合作的桥梁,通过创新整合,可以构建出运营商+金融机构的联合模式,即专业化的运营商为载体,承担PPP主要的风险,在基础上设置丰富的多层次的金融产品,结合银行的资金优势,形成源源不断地社会资本,加速国内的发展进程。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最后我想谈谈对银行参与PPP的建议。PPP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并非有钱就可以做好,银行要想参与PPP需要做以下的一系列准备工作:一是构建专业化的团队和体系,核心要有专业人才,根据PPP项目的特性潜下心来做研究,周边的环境怎么变化,行业内在规律是什么,政府规划布局是否合理,都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国情,并建立相应的风险识别控股监测和控制体系,吃透这些东西才能跟政府形成共识,形成合力和基础。二是PPP项目周期长,资金投资量大,涉及到企业、政府、供应商等多个角度,银行应该提前接入项目前期,一方面全面掌握投资的规模、资金预算情况,对政府财政状态做了处理,根据项目分析测算提出合理的方案,缺口补助的建议,另一个方面银行发挥其财务管理的经验优势,通过相关争取相关政府协议。三是与优秀运营商建立合作联盟,要求大致有三条,一看实力,二看专业,三看程序。虽然简单,但是门槛高,不能说谁给钱,谁有关系就可以进来。银行参与PPP应该对运营主体和其管理团队进行详细的尽职调查,建立战略联盟关系,确保PPP融资的试办石碑。四是创新多元化的方式,银行可以通过信托、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等通道坚决参与PPP的项目融资。这些业务由银行发起,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而且政府上相对比较宽松,监管层已明确要求支持。另外,随着金融改革的推进,未来银行还尝试优先制,15年前的4号线我已经推出优先制和黄金股的概念,以后在这方面的投资上都可以灵活地运用。通过这种优先制的方式,使PPP的机构承担较小的项目风险,分享项目的利润投资回报,并对关键事项保留一定的决策调控。

内-容-来-自;中_国_碳_0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