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我国供热企业面临收入与成本倒挂、伴随资产规模扩大、折旧费用增加 、融资规模扩大,利息费用增加等问题困扰,面对上述问题和供热企业资金压力,部分热力公司开始尝试通过
合同能源管理方式来降低各项能耗指标,期望实现企业良性健康发展。
但合同能源管理方式被引进来后,经过多年的推行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变了味儿,主要是因为目前国内供热行业普遍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存在以下两大弊端:
1.节能效益分享期过长,短则五年、长则十年、八年;
2.合同期内用户收益少,节能服务商分享比例过高(节能效益的全部或60%以上)、
本来此种借鉴于欧美发达国家的方式,非常适合能耗较高且资金周转困难的供热企业,但是被部分供热节能服务商改头换面、重新包装以后,打着“智慧供热”的旗号成为了另一种变相倾销商家产品设备的新手段。
节能服务商现有方案多为通过提供成套换热机组、自控设备、软件系统
平台、阀门及调控设备,采用高改造成本投入、高财务成本、低节能效益的运作方式,且以牺牲用户舒适度为代价。而不是通过对供热工艺、方法的创新,以最小成本投入真正来为供热企业节能降耗、提升用户满意度。
其提供的节能诊断服务也是多以套用同一种庞杂、笼统、宽泛的方案模板、推销其产品设备、软件为最终目的,而不是具体细化到不同地区、针对每一座不同换热站的关键节点分析的详细解决方案。
商家产品设备经过如此包装后再推销给供热企业,看似前期不用热企投入,但实际综合成本比商家只卖设备的常规销售方式还要高上数倍,5到10年的节能效益分享期利润非常可观,这些多出来的巨额投入最后都需要供热企业通过透支其未来盈利去买单,延长和浪费了扭亏为盈的宝贵时间,采用EPC模式反而会透支热企未来,相当于饮鸠止渴。
而这还不是最致命的,更要命的是往往这些商家仅仅是新瓶装旧酒,倾销的只是利用各种噱头和当下火热的花哨概念包装的淘汰、落后产品设备,经过多年后的实际运行,就会发现其起到的节能效果微乎其微,部分还掺杂着暖冬因素、靠天吃饭的附加效益。供热信息网了解到供热企业完全沦为帮助这些商家消化过剩产能的目的地,最后结果当然是商家赚的盆满钵满,而这最后一锤子
买卖反倒成了压垮供热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供热企业在运转状况不佳的情况下还在设备硬件上持续投入大量资金,试图通过不断加大投资来解决既有问题,只会延缓各种问题的显露,让问题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而不会从根本上解决。
那么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并且透支了未来盈利,可各项能耗指标依然高企、还是连年持续亏损,什么时候能扭亏为盈都是一种奢望,更不知何时才能收回投资,最后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