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两国均制定了宏伟的环境治理目标:中国计划到2020年将碳排放强度相对于2005年减少40%-45%。而德国则设定了温室气体减排的分段目标: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40%,2030年减少55%,2040年70%,2050年80-90%。不仅如此,最近,德国还决定实行“能源转型”(Energiewende) 政策,计划逐步关闭核电站。中德两国所设定的这些目标都具有相当大的挑战性。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而对两国而言,一个具有巨大减排潜力的领域就是建筑行业。两国建筑领域能耗均占到各自国家整体能耗的三分之一左右(中国:27.5%,德国35%)。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_交^易=网 tan pa i fa ng . c om
建筑节能不仅可以促进节能减排,应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还能增强能源安全保障、增加就业、促进技术创新。
然而,两国建筑领域的特点却截然不同。中国面临的是建筑存量大(2010建筑面积达到486亿平方米)、增速快(2000年到2010年新建筑面积以年均17亿平方米的速度增长,超过了同期发达国家总体的年均建筑增量)的双重挑战。
而德国的新建速度则相对低得多,相关法规也非常严格。因此,德国主要关注的是既有建筑的节能。目前,德国既有建筑存量中有75%是1979年首部建筑保温规范颁布之前建成的。此外,两国的地理条件也存在差异。中国横跨四个气候区,而德国的气候条件则比较单一。寒冷或潮湿气候条件下对于建筑节能的技术要求也有所不同,所以有必要在相关政策上予以体现。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_交^易=网 tan pa i fa ng . c om
因此,中国需要针对不同的气候区制定不同的建筑节能标准和强制性能效要求。而德国则在全国范围内出台了统一的强制性《节能条例 》。
另外,两国均建立了高于强制性建筑节能标准的绿色/节能建筑评价体系。但是,中国的三星级评价标准只针对新建建筑,德国复兴信贷银行(KfW))的建筑标准则新老建筑均适用。
中国的总体建筑存量规模巨大,德国同样也有大量需要翻新改造的老建筑。就这点而言,很明显,两国所需投资都十分可观。这样一来,问题就产生了。政府如何才能从财政上为建筑能效改造提供支持?如何才能引导私人投资流向这一领域?而中德两国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有着显著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