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越多,甲烷排放越多?
提高植株生物量、增强茎秆及根系,水稻长得又高又大,秸秆量增加了怎么办?
张卫建介绍,“作为宝贵的农田生物质资源,作物秸秆既是土壤生物的食物,也是高效的有机肥源。我国每年生产8亿多吨作物秸秆,其养分含量相当于500多万吨尿素、1000多万吨过磷酸钙、1000多万吨硫酸钾。”
在他看来,秸秆能还田则还田。这既是保障土壤健康和化肥“负增长”的重要措施,也是避免秸秆焚烧污染空气的有效途径。
但就稻田而言,秸秆也是土壤甲烷产生的主要原料之一,学界和公众非常担心稻田秸秆还田会显著增加甲烷排放。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认为,稻田秸秆还田对甲烷排放的促进效应仅与还田量有关,与还田年限无关。
而张卫建团队通过15年长期定位试验,2019年1月16日在《科学—进展》上揭示了秸秆对甲烷排放的影响随还田年份延长而呈显著降低趋势。
稻田甲烷排放由土壤中甲烷产生菌和氧化菌控制,前者喜好秸秆等有机物料及厌氧环境,后者喜欢甲烷和氧气。
稻田淹在水下,土壤中的氧气主要通过水稻植株和根系输入。在还田起始年份,秸秆和淹水迅速激发产生菌生长,甲烷大量产生。
此时,水稻植株和根系生长受秸秆还田抑制,影响了氧气输送,氧化菌生长则受影响,稻田甲烷不能被氧化,排放高。
但还田约3年后,稻田土壤肥力显著提高,水稻植株和根系生长旺盛,促进了氧气输送,土壤含氧量迅速提高,氧化菌快速增长,将甲烷氧化为二氧化碳,甲烷排放量显著下降。
“综合国内外已有成果,发现IPCC对秸秆还田的甲烷排放量高估了近50%。”张卫建表示,该成果不仅可为全球稻田温室气体排放估算提供重要参数,而且可以矫正社会对稻田秸秆还田的认识。
“错误的估算会导致评价不准,对亚洲一些稻作国家不太公平,另外也希望引起人们对创新作物选育与栽培技术更加准确的认知。目前,我们正联合全国优势队伍,以‘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为
平台,开展水稻丰产优质和稻田固
碳减排的稻作技术研发,积极为水稻提质增效和
绿色发展做贡献。”他说道。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