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指数越高,减排越显著?
高产水稻品种“促进耕层增氧—激活土壤氧化菌—促进甲烷氧化”的减排机制被揭示,意味着“鱼与熊掌,亦可兼得”。
那么,第二条途径——以提高水稻收获指数来获得高产的同时实现减排,可行吗?
张卫建在《自然》杂志上阅读到一篇研究文章,其认为通过提高收获指数,减少光合产物向地下输入,能显著降低甲烷排放,是高产低
碳排放的品种选育之路。
但他带领团队发现,收获指数变化对甲烷排放的影响只在水稻后期显著,而此期排放的甲烷不到全生育期总量的20%;另外,收获指数提高只在长期淹水稻田有减排效果,减排潜力只有4.4%,而目前全生育期淹水的稻田占稻田总面积不足30%。
“也就是说,通过提高收获指数实现甲烷减排的潜力非常有限。”张俊说道,不过,收获指数提高可能减少下一季稻草还田量,的确存在一定的减排潜力。
2018年12月,该团队在《全球变化生物学》上发表研究成果称,现代水稻高产品种收获指数已达到一个较高水平(约0.55),进一步大幅提升的难度非常大。因此,仅靠提高现代品种的收获指数,很难实现水稻单产的大幅度提升和稻田甲烷排放的显著减少。
“在水稻复种指数持续下降、稻田面积难以增加、收获指数已近高限等多重压力下,通过品种改良和农艺创新,实现水稻单产的持续稳定增长,是确保我国‘口粮绝对安全’的根本途径。”张卫建认为,高产低排放的品种选育和稻作创新需要新智慧。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 a i fang . 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