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土壤固碳效应明显,有机质碳呈增加态势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潘根兴介绍说,从全球层面上,自然土壤的农业利用都趋向于降低土壤的碳密度,耗减土壤碳库。众多学者通过研究认识到,我国耕作条件下土壤碳损失主要发生在全球变化敏感地区(如东北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如西南喀斯特石山区),而我国东部和南部的红壤地区或水稻土区则相对稳定。一些关于不同土地利用和生态退化的案例研究也显示生态退化、土壤侵蚀和湿地开垦可能是我国土壤有机质碳库历史损失的主要途径。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 an g.com
碳库的历史损失也许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合理的人为活动和一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可以让土壤碳库往有利的方向发展。潘根兴说,最近50年来,我国土地利用和人为土壤管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促进了土壤生产能力的不断增长,另一方面也对土壤的有机质碳储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的经营体制和农业技术支撑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农业整体生产力大为提高,农业土壤肥力质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增强了农业土壤有机质固碳能力。潘根兴等人通过对江苏太湖平原县域尺度和江西红壤丘陵自然村农田田块尺度资料的分析,以及国内多个研究组对黄淮海平原、南方红壤丘陵等地区、东北黑土区等中小区域尺度的有机质碳水平的调查和统计,得出我国农田有机质碳变化总体呈增加态势的结论。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 放_交-易^网^t an pa i fang . c om
潘根兴说,作为我国特殊的农业土地利用方式,稻田不仅是最重要的粮食生产保障,也是我国农业固碳减排十分重要的土壤类型和农作系统,这与我国农学家提出的“稻田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最佳农业选择”的论点不谋而合。根据在太湖平原和江西红壤丘陵稻田的实验研究,稻田有机质碳增多可以改善土壤供氮能力,显著提高肥料氮素利用率,这不但可以减少肥料成本和环境污染,而且可以减少化肥工业这个排放大户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对我国减排是极其有利的。他认为,稻田系统固碳可以起到减排、高产稳产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三赢作用。这是我国土地利用对陆地碳循环与应对气候变化的特殊贡献。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