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对企业的各种约束,同时也要打破对银行准入的约束,为民营资金能进入银行业开通一个畅通的渠道,也给金融市场有个充足的竞争,使银行的经营利率与企业利润相匹配,真正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 放_交-易^网^t an pa i fang . c om
最近,央行再次下调利率,目的是为了进一步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与此同时,国务院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确定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推动企业加大研发力度、确定在全国建立居住证制度,通过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城镇化等。这些政策的出炉好似是给当前实体经济的下滑铺了一层“防滑垫”。政策很有针对性,但在笔者看来,目前资金通道问题似乎并没有按照国家政策的意愿而流向政策所指,银行资金难以与实体企业相融。今年人民币贷款截至9月末增加了9.9万亿元,同比增加2.34万元,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75.3%,表明我国企业融资方式仍是以银行信贷融资为主体渠道,而且这么多银行资金进入了市场,为什么实体经济依然感受不到央行的春风雨露?这个问题的根子还在银行,说明银行的贷款投放并没有真正进入实体经济。其实资金投放选择权在市场化还不是很完备的情况下,里面有各种因素阻碍着银行资金与实体经济的密切接触,笔者从社会角度、银行角度、企业角度三个方面来梳理一下其中缘由。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com
从社会角度看,我国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同发达国家相比显得较弱,虽然我们也涌现不少网络的创新者,但那正是因为现行的一些市场人为因素阻碍着市场交易活动,人们只有通过网络来规避经营活动中相关的一些费用。这也间接成就了像阿里巴巴、京东等一些网络平台企业的兴起。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尽管如此,我们的实体企业也并没有因交易环节费用的减少而茁壮成长,有的同样是我国生产的物品在国外买反而比国内便宜,想想不远万里的运输费用单就物流成本也不会比国内低到哪里去,但物品价格的倒挂为何频现?究其原因在于我国出口企业承受的综合成本(包括生产物流、税费等等)还是居高不下,成本推高导致企业失去竞争力,我们的内需拉动就变的很脆弱,十一假期我们仅到日韩就有五六百万人出国消费,这些高端消费群体为何热衷于日韩?问题就在于我们的产品失去创新能力,产品质量、产品价格都没有优势,这种情况下又怎能让那些高颜值的消费者停下脚步?可以试想:银行又怎么可能敢把资金投放给那些渐失竞争力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