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已通过法律法规建立了具有约束性的环保规范,但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缺乏现场监管的情况下,破坏环境的行为仍然存在。其中,因市场主体盲目趋利导致的环境损害行为,需要采取法律、经济等多重强制性监管和惩戒措施来约束。而要扭转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习惯性、从众性的不良环境行为,最佳方式应该是文化熏陶和浸润。换言之,可以通过生态文化引导,促进人们环保行为习惯和能力的养成。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生态文化创新将引发思维和行为方式的深刻变革。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时代文化的传承、扬弃、创新和演进,驱动了由自然文明向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升华,推动了人类社会文明的持续进步。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_交^易=网 tan pa i fa ng . c om
笔者认为,生态文化的内涵在于追求人与自然相适应的状态,而生态文明所展现的正是人们对生态文化的普遍认同和践行。文化所涵盖的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知识技术,也包括价值观、制度规范、行为与习惯,以及宗教等多重体系和内容。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更新,必然会通过行为呈现出来。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由传统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演进,伴随着生态文化在更多人心中扎根,它将在更深层次带来人们世界观、思维和行为方式上的转变。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达到环境保护最高境界需要生态文化自觉。
环境友好是生态文化的基因,也是生态文化建设的一个很好命题。它要求人类必须摒弃对大自然的肆意妄为,将生产、生活和消费等人类活动,控制在环境和资源承载力限度之内,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大自然,像爱护自己的孩子那样亲近大自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而广之到大自然,亲和友善、敬天惜地。
这种天人合一的人文生态关怀和追求,将推动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和行动。其深远影响是任何一项单纯的环境污染末端治理项目所无法比拟的。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排.放_交^易=网 t a n pa ifa ng .c om
全民参与是环境保护的最高境界,而其源动力正
是生态文化的选择和自觉。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将为地球家园创造出更美好的未来。